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從沈洋回京城之後,李謙直接在家睡了三天。
連續一個月的高強度工作,也實在是太累了。
緊接著李謙去了趟光羨,和對方溝通一下接下來的宣發。
“短短一個月就拍完了一部電影,李導真是讓人佩服啊。”
一見麵,王長天對李謙這麼快就完成了電影的拍攝,就感歎不已。
雖然剛剛涉及電影行業,不過他也對電影有所了解。
一般的劇情片,兩個月以內的拍攝時間是正常的,一個月絕對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李謙擺擺手笑道,“王總過譽了,這部電影拍攝難度並不大,幾乎都是室內戲,又很少轉場,一個月的時間其實還算正常。”
張召也道,“李導每天從早到晚都待在片場,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真是辛苦了。”
一開始張召也在劇組呆了一個多星期,本想著李謙之前拍網大,劇組頂多管理二三十個人。
現在院線電影,劇組最少的時候人數也翻倍了,年輕沒有多少經驗,難免都顧不到的地方。
不過呆了一個星期,他才發現,壓根沒有自己什麼事。
想去做些什麼,又怕李謙不高興,以為他想插手的管理。
畢竟之前李謙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光羨不得乾涉電影拍攝,這就看的出來,李謙是個非常自我,且心裡有脾氣的人。
但是什麼都不乾,待在劇組也怪怪的,乾脆就回來了。
甚至直到電影殺青那天,李謙都沒有通知他……
寒暄一會,接著進入正題,說起了電影的前期宣發。
“宣傳方麵李導放心,我們有國內覆蓋麵最大的電影宣傳網絡,這方麵絕對不會有任何問題。”
王長天頗為自負地說著,這也是他敢於進軍影視行業最大的依仗。
絡就能鋪到哪裡。
張昭也把具體的計劃說了說,“由於賀歲檔《投名狀》和《集結號》兩部大片會先上映,必然會吸引走絕大部分觀眾的目光,所以我們計劃電影上映前半個月才開始宣傳。”
“電視台方麵已經都聯係好了,隻要李導跑的過來,這方麵是不用擔心的,影院的廣告有駐地發行人員在一家一家地跑,樓宇寫字樓屏幕方麵,也正在和眾分傳媒談”
電影的宣傳現在也就是傳統的幾種宣傳方式:電視台、紙媒、網絡媒體、室內、室外廣告。
電視台方麵不用擔心,這是光羨的強項,紙媒也屬於各地光羨管轄。
網絡媒體就看到時候電影的反響,如果反響好,就算不用花費太多,那些網絡媒體,甚至幾大門戶網站,都會自發地為電影做宣傳。
當然了,要是反響一般,在賀歲檔這個時候,可就沒人搭理你了。
室內、室外的廣告牌,也就是寫字樓、公交車站這些地方。
這些李謙還是信得過光羨的,他點點頭道,“宣傳方麵就拜托王總了。”
不過,發行方麵,卻是光羨的短板了。
李謙問起那初期兩百個拷貝的安排,卻沒有得到理想的答案。
張召有些為難地說道,“初期鋪兩百個膠片拷貝倒是沒有問題,這段時間我們的駐地發行人員也一家家地和影院談了。”
“但是,能完全利用一份拷貝的二線城市地段好的電影院不超過50家,其他大多隻能分布在三線城市,以及一二線城市近郊的電影院。”
不是在地段好的電影院不能放,就算在京城cbd的萬達,晚上拿到一兩場也不是難事。
但是一份膠片有五盤,每盤20分鐘,通常要最大化地利用一份膠片,那都是各個廳輪流放映。
1號廳放第一盤,二十分鐘之後接第二盤,然後第二盤拿去二號廳放,再二十分鐘之後,1號廳放第三盤,二號廳放第二盤,3號廳放第一盤。
依次類推,極限的話,能做到同時五個廳共用一份拷貝。
甚至在早年,一個城市兩三家電影院共用一份拷貝都是常態,在這個電影院放完之後,立馬有人騎著自行車飛奔下一家電影院,接著放。
但是今年賀歲檔,兩部大片接連上映,不管是《投名狀》和《集結號》,以這兩部電影的陣容和導演,電影院經理用腳趾頭都能做出決定,優先安排哪部電影的放映。
所以,《生死頻率》投200個膠片拷貝不是問題,但是這200個拷貝一天能放映的場次,可能還不如那兩部大片的150個拷貝。
如果不追求場次的質量,三線城市倒是可以滿足,但是三線城市放兩場,估計都比不得二線城市地段好的電影院放一場。
行業就是這麼殘酷,一切以實力說話,沒有實力的導演、演員、電影,就得不到更好的待遇。
這是無解的,電影院是要賺錢的,沒錢賺什麼都談不了。
《傷城》這樣有梁超偉、金成武主演的電影,尚且被《滿城儘帶黃金甲》給壟斷了市場,沒有生存空間,更彆說其他片子了。
電影李謙是內行,但是電影產業的話,張召才是內行,李謙隻能問問他的想法了。
“能做的隻有學學好萊塢,多搞幾場點映了,在請影評人和媒體試映看看之後,在全國票房前二十的城市各搞一兩場場,也讓影院看到觀眾對電影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