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回 倉頡造字_沉寂五千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沉寂五千年 > 第九章 第一回 倉頡造字

第九章 第一回 倉頡造字(2 / 2)

國君說“五臟除了和四季對應之外,還有沒有和類似的事物相通呢?”

岐伯答道“有,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於目,經氣藏於肝,發病現象為驚駭。在五味為酸,和草木同類,在五畜為雞,在五穀為麥,和四時中的夏天對應。在天體是歲星,春天陽氣上升,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成數為八。因肝主筋。另外,在嗅味為臊。

南方紅色,和心相通。心開竅於耳,精氣藏於心。在五味為苦,和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穀為黍。和四季中的夏天對應。在天體為熒惑星,他的病發生在脈與五臟。在五音為徽,成數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

中央黃色,和脾相通,脾開竅於口,經氣內藏於脾。在五味為甘,和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穀為稷,和四季中的長夏對應。在天體為鎮星,他的病多發生在肌肉與舌根。在五音為宮,生數為五。另外,在嗅味為香。

西方白色,和肺相通,肺開竅於鼻,經氣藏於肺。在五味為辛,和金類同。在五畜為馬。在五穀為稻,和四季中的秋天對應。在天體為太白星,他的疾病發生在皮毛和背部。在五音為商,成數為九。另外,在嗅味為腥。

北方黑色,和腎相通。腎開竅於前後二陰,精氣藏於腎。在五味為鹹,和水同類。在五畜為。在五穀為豆。和四季中的冬天對應。在天體為辰星,他的病發生在溪和骨。在五音為羽,成數為六。另外,在嗅味為腐。

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能夠細心謹慎體查五腑的變化,了解上升下降的情況,把表裡、陰陽、雌雄的對應以及聯係,綜合起來看,條理清晰,綱舉目明。這些經驗非常寶貴,對那些蜻蜓點水式學習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這門學問應有的態度。

國君說陰陽是天地間的一般規律,是萬物變化的起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有很大的道理深藏其中。治療疾病,必須掌握病情起伏的情況,其道理也就是陰陽二字。拿自然界來說,清陽之氣浮於上,成為天,濁陰之氣沉於下,成為地。陰是比較靜止的,陽是比較躁動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寒之極會生熱,熱之極會生寒。寒氣產生濁陰,熱氣發生清陽。清陽居下不升,發生泄瀉病。濁陰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疾病就有了逆證與順證的分彆。

大自然的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至雲轉變而成,雲是天氣蒸發水汽而成的。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的,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逃。清陽發泄於理,濁陰內注於五臟。清陽充實四肢,濁陰內走六腑。

水分陰陽,則水為陰,火屬陽。人體的功能為陽,飲食為陰。飲食可以滋養形體,形體的生成又需氣化的功能,功能由精產生,而精可以化生功能。精又是氣化而生的,形體的滋養全靠飲食,飲食經過生化產生精,再經過氣化滋養形體。如果飲食不節,損傷形體,機能活動太過,可以讓經氣耗傷。

味屬陰,趨向下竅,氣屬陽,所以趨向上竅。味厚的為純陰,味薄的為陰中之陽。氣厚的屬純陽,氣薄的屬於陽中之陰。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氣薄的能向外發泄,氣厚的能助陽生熱。陽氣太過,可使元氣衰弱,陽氣正常,能讓元氣旺盛。過度亢奮的陽氣,會損害元氣,而元氣依靠正常的陽氣。亢奮的陽氣,耗散元氣;正常的陽氣,增強元氣。其味辛甘而有發散功能的,屬於陽。氣味酸苦而有通泄功能的,屬於陰。

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陰氣如果發生偏生,陽氣就會受損而生病,陽氣發生了偏生,則陰氣耗損就會生病。陽氣發生了偏生,則陰氣耗損就會生病。陽偏生則表現為熱性病症,陰偏生則表現為寒性病症。寒到極點,就會表現熱象。寒能損傷形體,熱能損傷氣分;氣分受傷,可以產生疼痛,形體受傷,形體可以發生腫脹。所以先疼痛而後腫脹的,是氣分先損傷而後波及形體;先腫脹而後疼痛的,是形體先生病而後波及氣分。風邪太過,就會發生痙攣動搖;熱邪太過,就會發生紅腫;燥氣太過,就會發生乾枯;寒氣太過,就會發生浮腫;濕氣太過,就會發生濡瀉。

大自然的更替變化,即有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也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所以,產生了寒、暑、燥、濕、風的各種氣候,它影響了自然界的萬物生長,形成了生、長、化、收藏的特有規律。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五臟之氣化生五誌,產生了喜、怒、悲、憂、恐五種不同的情誌活動。喜怒等情誌變化,可以傷氣,寒暑外侵,可以傷形。突然大怒,會損傷陰氣,突然大喜,會損傷陽氣。氣逆上行,充滿經脈,就會神氣浮越,離去形體了。所以說喜怒不加以節製,寒暑不善於調適,生命就不能牢固。陰極可以轉化為陽,陽極可以轉化為陰。所以冬季受了寒氣的傷害,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春天受了風氣的傷害夏季就容易發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氣的傷害,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受了濕氣的傷害,冬天就會發生咳嗽。

國君問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聖人,講求人體的形態,分辨內在的臟腑,了解經脈的分布,交會、貫通有六合,各依其經之許循行路線;氣穴之處,各有名稱;肌肉空隙以及關節,各有其;分屬部位的或逆或順,各有條理;與天之四時陰陽,都有經緯紀綱;外麵的環境與人體內部相關聯,都有表有裡。這些說法都正確嗎?

歧伯回答說東方應春,陽生而日暖風和,草木生發,木氣能生酸味,酸味能滋養肝氣,肝氣又能滋養於筋,筋膜柔和則又能生養於心,肝氣關聯於目。它在自然界是深遠微妙而無窮的,在人能夠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在地為生化萬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產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就能產生一切智慧;宇宙間的深遠微妙,是變化莫測的。變化在天空中為風氣,在地麵上為木氣,在人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為蒼,在五音為角,在五聲為呼,在病變的表現為握,在七竅為目,在五味為酸,在情誌的變動為怒。怒氣能傷肝,悲能夠抑製怒;風氣能傷筋,燥能夠抑製風;過食酸味能傷筋,辛味能抑製酸味。

南方應夏,陽氣盛而生熱,熱甚則生火,火氣能產生苦味,苦味能滋長心氣,心氣能化生血氣,血氣充足,則又能生脾,心氣關聯於舌。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為血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徽,在五聲為笑,在病變的表現為憂,在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誌的變動為喜。喜能傷心,以恐懼抑製喜;熱能傷氣,以寒氣抑製熱;苦能傷氣,鹹味能抑製苦味。中央應長夏,長夏生濕,濕與土氣相應,土氣能產生甘味,甘味能滋養脾氣,脾氣能滋養肌肉,肌肉豐滿,則又能養肺,脾氣關聯於口。它的變化在天為濕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為肌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病變的表現為噦,在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誌的變動為思。思慮傷脾,以怒氣抑製思慮;濕氣能傷肌肉,以風氣抑製濕氣,甘味能傷肌肉,酸味能抑製甘味。

西方應秋,秋天天氣急而生燥,燥與金氣相應,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滋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則又能養腎,肺氣關聯於鼻。它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聲為哭,在病變的表現為咳,在竅為鼻,在無味為辛,在情致的變動為憂。憂能傷肺,以喜抑製憂;熱能傷皮毛,寒能抑製熱;辛味能傷皮毛,苦味能抑製辛味。

北方應冬,冬天生寒,寒氣與水氣相應,水氣能產生鹹味,鹹味能滋養腎氣,腎氣能滋長骨髓,骨髓充實,則又能養肝,腎氣關聯於耳。它的變化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為骨髓,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在病變的表現為戰栗,在竅為耳,在五味為鹹,在情致的變動為恐。恐能傷腎,思能夠抑製恐;寒能傷血,燥(濕)能夠抑製寒;鹹能傷血,甘味能抑製鹹味。

所以說天地是在萬物的上下;陰陽如血氣與男女之相對待;左右為陰陽運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熱,是陰陽的象征;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原始能力。所以說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

國君道陰陽的法則怎樣運用於醫學上呢?

歧伯回答說如陽氣太過,則身體發熱,腠理緊閉,氣粗喘促,呼吸困難,身體亦為之俯仰擺動,無汗發熱,牙齒乾燥,煩悶,如見腹部帳滿,是死症,這是屬於陽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陰氣盛則身發寒而汗多,或身體常覺冷而不時戰栗發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見手足厥逆而腹部脹滿的,是死症,這是屬於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這就是陰陽互相勝負變化所表現的病態。

國君問道調攝陰陽的辦法怎樣?

歧伯說如果懂得了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則人身的陰陽就可以調攝,如其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會發生早衰現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陰氣已經自然的衰減一半了,其起居動作,亦漸漸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覺得沉重,耳目也不夠聰明了;到了六十歲,陰氣萎弱,腎氣大衰,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會常常流著眼淚鼻涕。所以說知道調攝的人身體就強健,不知到調攝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本來是同樣的身體,結果卻出現了強弱不同的兩種情況。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隻知道強弱異形。不善於調攝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視調攝的人,就常能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即使已經年老,亦可以身體強壯,當然本來強壯的就更好了。所以聖人不作勉強的事情,不胡思亂想,有樂觀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曠神怡,保持著寧靜的生活,所以能夠壽命無窮,儘享天年。這是聖人保養身體的方法。

天氣是不足與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邊的聰明;地氣是不足於東南方的,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邊的強。

國君問道,這是什麽道理?歧伯說東方屬陽,陽性向上,所以人體的精神集合於下部,集合於下部則夏部強盛而上部虛弱,所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利。如雖左右同樣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則身體的右側較重,在下部則身體的左側較重,這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陰陽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氣就能乘虛而居留了。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之綱紀,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無形的清陽上生於天,有形的濁陰下歸於地,所以天地的運動與靜止,是由陰陽的神妙變化為綱紀,而能始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複始,循環不休。懂得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體上部的頭來比天,下部的足來比地,中部的五臟來比人事以調養身體。天的輕清通於肺,地的水穀之氣通於嗌,風木之氣通於肝,雷火之氣通於心,溪穀之氣通於脾,雨水之氣通於腎。六經猶如河流,腸胃猶如大海,上下九竅以水津之氣貫注。如以天地來比類人體的陰陽,則陽氣發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陽氣,象天地疾風。人的暴怒之氣,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氣,象陽熱的火。所以調養身體而不取法於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發生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傷害人體,急如疾風暴雨。善於治病的醫生,於邪在皮毛的時候,就給予治療;技術較差的,至邪在肌膚才治療;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臟才治療。假如病邪傳入到五臟,就非常嚴重,這時治療的效果,隻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氣,侵襲了人體就能傷害五臟;飲食之或寒或熱,就會損害人的六腑;地之濕氣,感受了就能損害皮肉筋脈。

所以,善於運針法的,病在陽,從陰以誘導之,病在陰,從陽以誘導之;取右邊以治療左邊的病,取左邊以治療右邊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以在表的症狀,了解裡麵的病變;並且判斷太過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時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時進行治療,不致使病情發展到危險的地步了。

所以,善於診治的醫生,通過診察病人的色澤和脈搏,先辨彆病症的屬陰屬陽;審察五色的浮澤或重濁,而知道病的部位;觀察呼吸,聽病人發出的聲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診察四時色脈的正常是否,來分析為何臟何腑的病,診察寸口的脈,從它的浮、沉、滑、澀,來了解疾病所產生之原因。這樣在診斷上就不會有差錯,治療也沒有過失了。

所以說病在初起的時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勢正盛,必須待其稍微衰退,然後刺之而愈。所以病輕的,使用發散輕揚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減之法治之;其氣血衰弱的,應用補益之法治之。形體虛弱的,當以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當補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湯藥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狀,以製伏之;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觀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彆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適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國君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麽道理?

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範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儘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麵的時候,叫做居於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麵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於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於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於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國君說我願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聖人麵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衝,行於太衝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麵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於情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麵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族大指側次指之端的曆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裡,少陽為表,故厥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裡為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係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國君說願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裡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麵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麵,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麵,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裡,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裡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係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裡,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國君與岐伯越談越投機,史官在一旁認真地記錄,他要把他們的談話整理出來,日後出了一本巨著《黃帝內經》,這是許多年以後的事情。

史官用羊毛做的毛筆,在竹簡上寫字,一筆一劃非常工整。旁邊有一個書童,給他不停地研墨。說起這塊古硯,還是國君發現的,但他從不提起,從不誇耀。倒是整天在史官跟前讚揚一個叫倉頡的小官。

十年前,國君手下有一個叫倉頡的官員,主管簿記,也就是分派他管理國君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

倉頡做事儘心儘力,人又聰明,很快弄清了國君家豬有幾頭、雞有幾隻,牛有幾頭,羊有幾隻,馬有幾匹,倉裡有多少麥子,有多少大米,有多少高粱,有多少小米,倉頡心裡有譜。國君問起來,他對答如流。國君對他刮目相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牲口和食物的儲藏越來越大,變化也越來越大。比如雞,本來有五十六隻,孵了一批小雞,數目變成了一百三十七隻,某日,國君招待岐伯殺了兩隻,又一日,國君招待親朋殺了五隻雞,數目成了一百三十隻,過了一日,母雞又孵出二十五隻小雞,數量變成一百五十五隻。日日有變化,天天不一樣,增減變化實在太大。光憑腦袋記,非常吃力。當時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倉頡難住了。

倉頡日思夜想,頭發掉了不少,終於想出辦法。仿照古人伏羲結繩記事。用各種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可是時間一長,就不靈了。增加個數目,打個結很容易,但是,減少個數目,解開一個結就很麻煩。於是,倉頡又進行了改進,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增加一個就添一個貝殼,減少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樣對付了好幾年。

國君看倉頡那麼能乾,索性把更多的事情交給他管。每次狩獵的分配,每年祭祀的次數,國家人丁的增減等等,都讓倉頡統計。

倉頡犯難了,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辦法,來解決目前的困境。

一天,倉頡跟著國君去狩獵。來到一個三岔路口,見三位老人在爭辯。一個說往北走,北邊有羚羊。另一個說往西走,西邊有麂子。還有一位說往東走,東邊有野豬。倉頡一問,他們是看了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大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也可以用一種符號代表我看管的東西。

狩獵回來,倉頡開始用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很快,把所有的事情管理的井井有條。

國君知道後,重賞了倉頡,讓他去全國各地去推廣這些符號,也就是當時的文字。

倉頡創造了文字,國君器重他,百姓讚揚他,名氣也越來越大。倉頡飄飄然,眼睛朝天看,造的字也越來越馬虎。

姬軒轅很惱火,他想好好教訓一下倉頡。國君和岐伯商量,找來一個全國最年長的老人,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一十多個結,表示他有一百一十多歲了。岐伯把情況一說,老人獨自去找倉頡。

倉頡正在給大家教識字。老人坐在後邊,默默地聽著。倉頡講完,彆人都走了,唯獨老人依然坐在原處。

倉頡很好奇,問老人為何沒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大家都知道了。可我人老眼花,還有幾個字,不明白,能不能教教我?”

倉頡很高興,這麼大年齡的老人,對他那麼尊重,他非常滿意,請老人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都有四條腿,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隻有一條牛尾巴呢?”

倉頡一聽,不好意思了。自己造‘魚’字時,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寫成‘魚’樣的,自己粗心大意,兩字竟然弄顛倒了。

“還有,”老人接著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裡之遠,應該念‘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相反,‘出’字是兩座山合在一起,本該念重量‘重’字,你卻教成出遠門的‘出’字,這些字我弄不懂,特向你請教。”

倉頡羞愧難當,自己驕傲自滿,釀成了大錯。這些字已傳遍天下,無法再改。他慌忙跪下,涕淚四流,向老人懺悔。

老人說“倉頡,你創造了文字,讓我們的曆史能夠傳承下來,讓老一輩的各種經驗能夠記錄下來,你做了一件居功至偉的好事,人們會記住你的。但你不能驕傲自大啊!”

此後,倉頡每造一個字,都反複推敲,廣泛征求人們的意見,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倉頡創造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記載,有了記載,就有了曆史。


最新小说: 三年婚姻冷待,葬禮上渣夫紅眼下跪 古穿今之暗衛重生在娛樂圈殺瘋了 鬥羅:我生物學者,覺醒器武魂? 諸天永恒 小司機的美女總裁老婆 送外賣的我,開局被天災附身 俠客行無敵石破天亂殺三界六道 金牌尋寶人 穿成九零孤女,大唐公主富可敵國 朱顏執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