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ass=”ntentadv”縱然是幾百年後,那個從遼東殺進長城的女真人,那也是有了範文程這幫子不是人的東西,才有了跟大明逐鹿中原的本錢!
可大明開始施行科舉改革後,這項功能便隨之缺失。
說實話,朱元璋在放眼看世界之後,老朱心裡也早就不再指著這玩意兒來讓大明江山永固了。
他要建立的是,千古未有的偉業。
因此改革是斷然不可能廢止的。
可如今這些讀書人的問題,確實也需要解決。
朱元璋眉頭越皺越緊,最後沒法子,隻能是讓楊憲來一趟京城。
皇宮,太和殿。
朱元璋沒有任何遮掩,直接和楊憲講了如今大明各地讀書人的情況,以及他心中的擔憂。
朱元璋一邊說,一邊觀察著楊憲的臉色。
見楊憲神情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開口問道:“楊國公早就料到這件事了?”
楊憲微微點了點頭,道:“得出這個推論並不難,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學了半輩子的東西,突然有一天沒有用了,他們能不遊手好閒嗎,能不到處生事嗎?”
在楊憲看來,這是必然的事情。
“陛下是想要知道如何安置這些讀書人?”楊憲開口道。
一旁的朱標這時開口道:“要不就放著不管,他們鬨騰一段時間後,知道沒用了,也就不會再鬨了”
還沒等朱標話說完。
朱元璋和楊憲幾乎同時,斬釘截鐵地說“不行!”
很顯然他們都是看出了讀書人隱藏的危害,是多麼的大。
二人相視一眼,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楊憲先是將放任這群讀書人不管的危害說了一遍,然後接著開口說道:“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有兩個方法。”
“如今新學已經開始全國推廣了,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就能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時候的讀書人,便能夠完美貼合朝廷的取士政策。這些人自然就不會生事端。也就是說,對於朝廷來說,隻要處理眼下這一批傳統儒生的存量即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他們全部送到前線,人沒了,問題自然也就沒了。”
朱標直接開口打斷道:“此事斷然不可。”
事實上,對於楊憲講的這個法子,朱元璋是認可的。
楊憲雖然說的隱晦,可在場三人都清楚話裡的意思。
不過既然楊憲還有一個辦法,朱元璋便不急著表達態度,開口道:“楊國公,還有一個辦法呢?”
楊憲開口道:“很簡單,隻要不讓他們就這麼閒下去就成。”
朱元璋皺了皺眉,開口道:“楊國公是打算給他們找活乾?可這天底下,有什麼活計是能夠同時安置如此多的讀書人。”
在朱元璋的認知裡,學四書五經就是要進官場的,除了當官,他們還會做什麼?
他們要是真的但凡能乾點彆的事,哪裡還會有人說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可這樣一來,改革不是白改了嗎?
楊憲將朱元璋臉上的表情看在眼裡,知道他想岔了,開口道:“讓他們找活乾,當然不是讓他們走原先科舉入士的老路。陛下也莫要太小看這群人了,這些儒生就算是再沒用,那也是讀書識字的人,用處可大了去了。”
事實上,對於第一種辦法,楊憲本身也不認可。
因為對他來說,這樣做太浪費了。
人儘其才,物儘其用。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能夠識文斷字絕對算得上是稀缺資源。
對於朱元璋的疑問,楊憲開口說了兩個字。
胥吏。
“想要一次性安置如此多的讀書人,胥吏是最好的去處,而且還能順便解決曆朝曆代都無法規避的胥吏之害。”楊憲開口道。
對於胥吏之害,朱元璋是最感同身受的。
因為當年去他們家征收稅銀,逼死他父母的,就是那幫子胥吏。
拿前元舉例,有時候,元廷其實原本隻是想在每家農戶征收五錢稅銀,可等到下麵的胥吏去執行的時候,這筆錢就稀裡糊塗地變成五兩、甚至是十兩銀子。
這裡麵各級官吏雖然都加了一點,但加的最狠的其實是下麵那些真正去百姓家裡征收的胥吏。
正是知道胥吏之害,因此朱元璋開國以後,就直接將胥吏的地位貶入賤業。
古代的賤籍泛指的是那些不屬於士、農、工、商四類職業的人群,社會地位最低,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甚至都無法與平民通婚,正常情況下一時為奴,終身為奴,想脫籍成為平民難如登天。
到明朝時期賤籍分了以下幾類,第一是奴仆,在一些官宦人家或者地主大戶人家負責照顧主人日常起居,供他們驅使和奴役的人,男為奴、女為婢。對於奴婢來說,熬到老或者殘廢,可以恢複良籍。就這還得是官屬的奴婢,民間私人的還沒有。凡官屬奴婢年滿六十歲及廢疾者,得免為番戶;七十歲者,準令免為良人。不過熬到七十歲或者殘疾了,恢複良籍還有多大意義呢?
其二就是妓女,在明朝妓女也有幾種分類,大體分類分為藝伎和色妓,簡單來說前者賣藝不賣身,後者從事皮肉生意。如果細分的話分為宮妓、營妓、官妓、家妓和民妓,前三者屬於體製內崗位,雖地位不高,但是生活富裕,後兩者自負盈虧。此類行業如果想嫁人,隻能通過恩客為其贖身脫籍,當然除非是真愛,因為贖身費用可不低。
第三便是胥吏,衙門裡當差的公門人在明朝也屬於賤籍類的,放現代捕快屬於公務員的崗位,但是在古代地位被納入賤籍類。這類職業還包括獄卒、劊子手等。兩者工種一樣,但地位真是千差萬彆,令人感慨。不過雖然屬於賤籍,但在衙門裡當差,手中有權力,地位並不低。
為了預防胥吏之害,朱元璋可以說是出了重拳了,直接將胥吏貶為賤籍。這放在後世,簡直不可想象。
而且要知道一旦成為賤籍累計三代後才可申請脫籍,也就是三代之後才可以參加科考。
要知道先秦時期,“吏”就是“官”,不論官階高低,都可指代。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官僚製度的成熟,政府更加重視胥吏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宋代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抑製地方官員的權力,無形中使得胥吏的權力擴大。
元朝時期由於政權性質的特殊性,使得元朝在胥吏方麵的設置和唐宋時期的胥吏亦是差彆不多,但區彆在於元朝比唐宋更加的倚重胥吏,因為元代以異族入主中原,因此地方主官大多是蒙古、色目人,而這些人比前朝的官員更加缺乏治理中原地區的行政管理經驗,所以更加倚重胥吏,並且“以吏為師”,使得胥吏的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正因為元朝統治者對胥吏這樣的重視,促使大量的胥吏被提拔為官,為官僚隊伍擴大了群體。
到了明朝,朱元璋動用雷霆手段,才徹底將官和吏給明顯區分開來。
可在楊憲看來,朱元璋這個做法對於治理胥吏之害,最多隻能治標,完全起不到治本的作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