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孫策和周瑜手裡搶江東!
這種測試用的城牆自然不如真正的城牆堅固,但即便是真正的城牆,連續轟他幾百個石頭,也會倒塌。而且,城牆目標太大,不需要準頭也能射中。
“好!子揚,有了這投石機,我軍如虎添翼,哈哈哈哈!”陳飆感到非常興奮。
“那倒是,這玩意我可是折騰了一年多了,當然得有點成績。”得到陳飆的肯定,劉曄也很高興“不過還有幾點,一個是這石頭……就叫石頭彈吧!我試過不同形狀的,發現圓形的最好,可石頭哪有規則形狀,所以我們需提前把石頭打磨成圓形,以二十斤左右就適合,超過了會影響射程,輕了這威力不足。”
“除此之外,這彈也不一定非得是石頭,我們還可以用袋子,裝些沙子投過去,威力也不弱,我與莆覽商議了一下,我們還可以製作鐵彈,這鐵彈堅硬,威力更大,而且可以收回,以便長期使用。或者還可以投其他東西。”
“嗬嗬,子揚你的想法挺好的。”陳飆沉吟了一下“讓工匠先造十台放著,彈頭石頭的先準備五百個,鐵製的一百個,搞不好很快就能用到了。”
“那種小投石機也要製作一些,大概百步左右射程的,可以放在城牆上,作為防守性武器,如果城池被攻,這玩意還能破壞敵方的攻城器械。”
“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劉曄手舞足蹈起來“果然還是主公有想法。”
“還有十步的小投石機也要製作,可以放在戰船之上,那就是非常強悍的攻擊性武器。”
……
陳飆又去拜訪了張仲景和華佗。自從這兩個人來了廬江之後,陳飆讓人把黃忠之子黃敘送到廬江,並為其診治。兩位神醫聯手之下,藥到病除,便治好了黃敘的病。可惜的是,黃敘生病已久,傷及身子,雖能如常人般生活,卻無法做劇烈運動。也就是說,他這輩子都不能如黃忠那樣上戰場。
如今,張仲景和華佗都有獨立的辦公室,在裡麵著書,必要時才會一起商討。平日的衣食住行都有人打理,兩人一概不管。兩人除了著書之外,還會抽出時間來,為百姓看看病,或者到野外采藥等。
陳飆來到了,張仲景已經給百姓看病去了,隻有華佗還在屋內著書。
“華神醫,來了這廬江也有七八個月了,這裡還住得習慣不?”
“很好,有下人伺候,又沒有雜事,很不錯。”
“哈哈哈哈,神醫滿意就好。”
“怎麼?將軍有事?”華佗突然一問,他知道陳飆平日工作很忙,一般隻會在固定的時間前來,而且來時會提前打招呼。今日突然拜訪,那肯定是有急事。
“唉!還是瞞不過神醫,我確實有一事相求。”
“將軍你直說便是,我和仲景承蒙你照顧,也不算外人,有話直說。”華佗對陳飆很有好感。
“是這樣的,軍中士兵交戰,實際上很少有士兵會在戰場上當場死亡,大多數都是在受傷之後,傷口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導致不治而傷。為減少傷亡,我費儘心思,倒也想出了一些方法。”
“哦?什麼方法?”
“士兵傷口處理不當,主要原因是,軍中郎中太少,人手不足。隻是我認為處理傷口並不是非得醫者才行,我的想法就是,讓士兵學會處理傷口的基本方法,在戰場上如果有士兵受傷,則由其他士兵負責為其處理傷口,而不是等軍中醫者。”
“讓士兵學會醫治受傷?這可不行,醫者苦學十年,方有成就,非醫者,隨便替他人醫傷,乃草菅人命。”
“神醫誤會了,我並非讓士兵學醫,隻是讓士兵學習初步處理傷口的方法。士兵不需要去學繁雜的醫術,他隻需要在自己受傷時,知道怎麼去處理,避免傷情進一步惡化,事後,他們可再去找醫者醫治。”
“事實上,不僅士兵學,百姓也可以學,百姓學了之後,如果不慎跌倒,或被蛇鼠蟲蟻咬,他們就知道自己該怎麼處理,處理之後再找醫者看病。我稱之為急救術,顧名思義,就是緊急情況下的處理方法,能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華佗一聽陳飆的說法,心中大振,對呀!醫者看病,看的是疑難雜症,如果是普通的症狀,或許病人可以自行醫治。這時代可是醫者難求,百姓病了,哪有人給他們看病?華佗越想越激動,他覺得這可比著書還強。
想到這裡,華佗拍了拍自己的大腿,一下子站了起來,喃喃地說“急救術……急救術……好呀!就是急救術,那將軍既然已有想法了,可否說出來,另外老朽又需要做些什麼呢?”
看到華佗感興趣,陳飆心裡就高興了。他千方百計地把兩位神醫請到廬江,當爺一樣供著,自然是有所求。
“急救術是一套完整地應對緊急情況的措施,例如人掉入水中被救上時該怎麼救、被刀劃破皮流血了該怎麼辦、不慎被火燒著又怎麼辦、人突然暈眩該怎麼處理……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遇到類似情況時,就不會慌張而不知所措,能正確地醫治,待傷情穩定後,再找醫者看病。”
“我的意思是,兩位神醫商量一下,把這急救術整理成一套方法,具體包括遇到相關情況該怎麼做,需要哪些物資等,整理完再交由於我,我讓下屬官員在軍中或民間推而廣知,讓士兵或百姓都學會。如此,百姓也好,士兵也好,便能自行處理。”
華佗沉默片刻,點頭答應“好,這事就交由老朽了,老朽與仲景商議一下,十天內可完成此事。”
“那真是多謝神醫了,如此之術,有益於眾生,相信兩位神醫必能青史留名。”
“將軍客氣了,老朽和仲景可不想為這聲名所累,哈哈哈哈!”
“對了,聽聞神醫手裡有一種奇藥叫麻沸散,以酒服之,令人麻醉而不醒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