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孫策和周瑜手裡搶江東!
“哈哈哈哈,陸公績,你可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是咱們的船隊首次出海,自然應該謹慎,沿岸都是我們的領土,若是途中出了事,我們也好解決,若一開始就遠航,途中有個閃失,出了事那豈不是前功儘棄?”
“所以,我們首次航行,隻是為了積累經驗,先試一下航行,試過才會知道,我們一路上需要準備什麼,要如何應對各種情況。”
陳飆這麼一解釋,眾人也明白了過來。回答了眾人的問題後,他便把眾人打發走,再讓人安排他們三天後啟程到鄮縣。
至於陳飆自己,他自己也要到鄮縣是查看一下,但在此之前,他還要見一下張昭。早在七天前,他已經下了命令,讓張昭儘快到皖城來一趟。
張昭在荊州建港,得到消息後,立即趕了回來,前後花了將近半個月時間。
“拜見主公,得知主公相召,我緊趕慢趕,仍是晚了幾天,還請主公恕罪。”
“子布,我是急著見你,你又何罪之有?趕緊坐下吧!”
張昭也不客氣,便坐到了陳飆的對麵。兩人一邊喝茶,一邊聊了會兒私事。
張昭看到時機差不多,倒開始說起自己最近的工作來“主公,今我揚州、荊州境內各地,隻要靠近江水的,例如長江、豫章的胡漢水、長沙的湘水,以及沅水、資水等大江大水,都會在沿岸建了港口。”
“當然,這港口是有大有小的,長江之上的港口,官道所過之處,都是大港,例如皖、虎林、南昌等,另外戰後濡須口已經修複。”
“沿長江各縣都是中港,其餘各江的郡縣隻建小港。建了港之後,我便要求當地商人運輸貨物,必須進港口,不能隨意找地方停船。”
“如此一來,港口管理方便許多,隻是一些百姓卻覺得不便,仍是想把船停哪就停哪!我亦無可奈何。不過,總體上,荊揚二州,港口遍布,水上航行極為方便。”
“還有我們的江上客運也增加了許多,從徐州廣陵到荊州江陵,數千裡水路,每天至少三趟。豫章胡漢水、長沙湘水等小一點的,也開始有客運。這客運上的客人至少能坐七成以上,如今都開始盈餘了。”
張昭顯然對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很興奮,一直在滔滔不絕。
陳飆突然問道“如今揚州和荊州,一共有多少個港口?”
“大港十一個,中港約二十個,小港三十多個,總共七八十個。”
陳飆點了點頭,感覺沒想象中那麼多。不過,總體上他還是對張昭的工作表示滿意。
張昭說完他的事情後,陳飆開始說他把張昭叫過來的原因。
“子布,我荊、揚州二州水係眾多,多所以要求多建港口,亦是為了改善水上通行,港口利用長途的水運。這幾年來,成效還算不錯。”
“然而百姓短途出行仍受河流影響,也給百姓出門帶來不便,在民間,由於河水阻擋,百姓通常需要繞道而行。有些人不願意花時間繞道,就隻能冒險涉水而過,每年被淹死的也有不少。”
“所以,我今日將你召來,是希望你進一步改善這水上通行。”
張昭很快就意識過來“莫非主公是指修橋?”
“不錯,荊、揚二州境內各種小河小水眾多,這些小河小水寬度通過隻有幾丈,再寬也不過十幾丈,大船無法通行,有些百姓還在依靠小船擺渡。”
“百姓貪圖便利,直接遊過去,常出現有人溺水的情況,有些地方原本有橋的,卻是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可能坍塌,有的則已經坍塌,卻一直沒人去修好。”
“再者,百姓繞道過河,一繞就得多走幾十裡上百裡路,這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常奔走各地,亦是常常出現這種情況,便彆說是百姓了。”
可是,主公。”張昭有些急了起來“荊、揚兩州境內,小的河流隨處可見,若想在每條河上建橋,以方便百姓通行,這所建之橋數以萬計,將耗費無數。”
陳飆早有想法,不慌不忙“無妨,我並非要你馬上建成,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你可以先製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來,例如計劃每年修多少橋,要在什麼地方修。”
“如此就可以按計劃來修,修個年或七八年的,想必也能修個七七八八,屆時百姓通行必會改善不少。另外,這事還得當地官府配合才行。”
張昭仍有疑義“可是,這耗費無數物資、錢糧,可能會影響到戰事,主公當慎重考慮。”
“子布,你無須太擔心,這錢糧我自然會有所規劃,在保障戰事的前提下,每年撥出固定的錢來,讓你去修橋。你目前要做的是,對荊、揚兩州境內先摸底調查一番,了解我們究竟要修多少橋,要怎麼去修,才好製定計劃。。”
張昭沉思了一會兒,才點了點頭“好吧!”
陳飆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哪還敢有異議?他心知自己隻能接下此事。然而,他心裡已經隱隱感覺到,這事絕對比他修港口還累,恐怕又得花上數年時間。
這事說完之後,兩人又開始閒聊其他話題來。或許是聽到陳飆專程去會稽郡請來徐嶽一事,張昭感受到陳飆對人才的尊重。
“主公,我族中有一侄子,擅長製造兵器,兩個月前我曾回家鄉,把他帶來,聽說他製造了一種專用於攻城的器械,叫大攻車。”
“哦,你家中有此俊才,怎麼向我舉薦呀,我大軍正缺乏懂製造器械的人!”
“主公,我家在彭城,早年已離開鄉裡,來到揚州之地,十餘年都不曾回去,主公大軍擊敗曹軍,駐軍下邳,距離彭城也不遠,我便回了趟家。如今,我為主公效力,衣錦還鄉,也風光得緊。”
“隻是彭城仍是淮北前線,我亦不敢在家中久待,侄子姓張名奮,自幼喜歡器械之事,他父親擔心彭城戰起,就托我將其帶來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