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昏君係統!
自陳慶之以八百白袍戰退敵兵之後,整座皇城內外,都在盛傳此事,而在他有意無意間的透露中,令所有人得知,這場戰役勝利的背後,有著惡名昭著的大皇子得功勞。
百姓之中自是無人願意相信,但是文武百官乃至於後宮所有嬪妃,在見識到今日早朝大皇子的臨危不懼後,或多或少都對他的感覺有所改變。
翌日。
朝會。
崇德殿內。
文武百官按照品級、分工等要求站立,目前國難當頭,每日朝會是必須的,重在商討退敵之事。
大魏皇帝高坐龍椅之上,如天上仙人俯視著台下皇子大臣,讓身邊太監宣讀了今日第一份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昨日敵國先鋒兵臨城下,都城岌岌可危,幸有陳慶之臨危授命,擊退敵兵,以致都城危難暫解,功不可沒,著賞黃金千兩,升羽林軍右衛副統領兼懷化大將軍之位。原大皇子近身侍衛趙雲因親斬敵將有功,升羽林右衛中郎將,跟隨二人出戰之士卒,皆有封賞,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陳慶之與趙雲出列跪拜領旨,而這篇聖旨,其獎賞不可謂不厚重,但是他二人並沒有高興之意,因為此聖旨通篇沒有講到自己的主公大皇子分毫。
躲在一旁角落靜靜矗立的趙長青,幽怨的看了一眼陳慶之,自己心有不忿,眼看著到手的昏庸值,就因為他的‘胡亂指揮’而泡湯了。
待他二人領完聖旨,剛想為大皇子打抱不平說些什麼的時候,有大臣迫不及待的出列道“啟稟陛下,臣有疑問。”
“講。”大魏皇帝不動聲色。
出列的這人是兵部官員,隸屬侍郎位,他開口道“不知陛下,何為羽林軍右衛?我大魏,並無此稱呼啊!”
大魏皇帝笑道“愛卿莫急。”話語聲剛剛落地,他便做了一個手勢,示意身旁太監宣讀第二份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自楚興兵犯境以來,朕深感各地府兵之疾,痛心疾首之餘不免心懷憂慮,著新建一軍羽林右衛,掌都城安危,原守城部隊,各司其職,其上羽林右衛統禦全城,領萬人。原羽林軍,更名為羽林左衛,負責鞏固皇宮安危,欽此。”
這份聖旨通讀下來,整座皇宮內都是炸開了鍋,熱烈討論起來,而各位皇子,眼神愈發炙熱,都想將羽林右衛大將軍一職收入囊中。
萬人編製啊!
羽林左衛也才近五千人而已!
大魏丞相李子淵思緒再三,最終代表身後利益集團,就新建一軍之事,發表了看法,“吾皇聖明!”
很顯然,他很了解當今聖人,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宣布這道聖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已極大破壞了京城平衡,畢竟,統禦全城事無巨細啊,到底怎麼才算統禦?這是個文字遊戲,也就代表,即將上任的大將軍,定是皇帝心腹。
如此關頭,他絕不能領頭壞了皇帝的雅興,而且國難當頭,一切政治因素,都必須要妥協讓步,使眾人意見達成統一。
隨著李丞相一聲高喝,文武百官都開始異口同聲起來,高呼皇帝聖明。
大魏皇帝很滿意眼前的局勢。
大魏以士族立國,以士子統禦天下,所以,這也在某種意義上,使皇帝無法獨斷專行,就新立一軍之事,裡麵的油水很多、道道更多,言而總之,士族不希望皇族掌握的軍事力量太大。
大魏左相公趁皇帝正喜悅時開口道“啟稟聖上,南方各路勤王大軍已經快到了,是不是要趕緊籌集糧草、軍餉,以備勤王大軍不時之需?”
大魏皇帝略微皺了皺眉頭,應允了此事。
不出意外,那些勤王大軍背後站立著的士族,又開始準備要向天下人獅子大張口了。
沒辦法,政治就是這樣,你想碰這個東西,注定就得失去另一個東西,權衡利弊以及平衡,是最佳政治方向,就連當權者也無法涉足破壞、乾預等等。
否則國不將國,除非你個人有著超龐大的信仰力,比如開國君主,力鎮寰宇。
大魏皇帝深深呼出一口濁氣,準備應對接下來的大戰,他讓太監宣讀第三份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大皇子趙長青少幼聰慧,深諳治兵之道,於昨日獻策助陳愛卿擊退敵兵有功為其一,新創練兵法以使軍卒自強,此功為其二,著賞大皇子暫領羽林軍右衛大將軍之職,將練兵之法,傳於新軍,以觀後效,欽此。”
這一份聖旨,讓滿朝文武大臣、所有皇子,包括趙長青在內,都懵逼了。
雖說是‘暫領’,但是,以觀後效沒有下文了啊!
新軍讓大皇子統領?
這不是胡鬨嘛!
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文武大臣,出於站隊或覺得趙長青不堪重任等因素,公開表示反對。
這種情形愈演愈烈。
大魏皇帝深深皺著眉頭。
心想,“看來這場仗,比朕想象的難打啊。”
“肅靜!”
“肅靜!”
大魏皇帝身旁太監受到其暗示,扯開嗓子便開始大叫起來,殿內秩序暫時得到安寧。
作為當事人的大皇子殿下,至今都未從懵逼當中回神。
自己啥也沒做,也能升官?
是不是在做夢?扭自己一下試試。
嘶,還挺疼。
這夢還挺真實。
皇子隊列中,公開站出來反對的是太子陣營中的五皇子,“啟稟父皇,兒臣以為不妥,大皇兄雖有從良跡象,但是這些年來,畢竟惡名昭彰,若是走馬觀花一般上任,恐人心不服!”
大魏皇帝開始感到頭疼,他不能立刻表態,得需要人支持,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否則定在史官筆下落得一個獨斷專業的臭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