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半仙!
董明的功法既然有內視之能,可以在進攻的時候優化發力,那麼,在移動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更有效地使用力量,變相地提升他的速度呢?
能不能有效果,董明不敢肯定,但他卻一定會去嘗試,要知道,在進攻的時候,他利用內視手段對力量應用,效果就讓他非常滿意,沒道理用在步法之中會沒有效果。
就在董明有些失神之時,忽然聽到孟國平輕咦了一聲,然後說道,“方遠航居然也在變速,不過,效果似乎沒有吳迪那麼好。”
董明連忙將思緒收回,再次專注於場上的比賽,隻見方遠航抓住了一次正手後場球的機會,向吳迪發起了進攻。
方遠航這一次進攻,選擇了直線殺球,也同樣具備了突然性,然而,他的這一記殺球,卻殺得有些平,在他下壓的時候,沒有將球壓住。
看到這裡的時候,董明心裡卻開始了偷笑,想到了方遠航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在加速的時候,失誤率會明顯上升。
變速不僅是加速,而且是一種沒有保留的加速,方遠航在這種加速之中,動作果然再次出現了變形,打出了一記“平殺”球。
出現平殺球後,羽球的飛行速度不會比正常殺球慢上多少,但由於飛行距離長,羽球停留在空中的時間卻會更久,威脅力自然大打折扣。
而平殺球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因為殺球高度問題,過網之後高度會在一段時期保持在球網之上,很容易被防守球員變換角度抽擋。試想一下,你剛剛完成殺球動作,馬上迎來一個快速大角度平抽球,不陷入被動才怪,更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造成直接失分。
吳迪的做法也印證了這一點,他發現了方遠航此球是一個平殺,利用反拍輕鬆一個抽擋,羽球便飛向了方遠航的反手腰部邊線。
還好,方遠航反應足夠快,也判斷出了球路,才堪堪將球救起,卻送給了吳迪一個後場進攻的機會。
“方遠航的變速目的,應該是為了對抗吳迪的變速,不過這種手段,假如他沒有能力運用,不用也罷!”董明輕歎一聲道。
“不對,董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和你不同,任何一項技能,不能因為你的技術不成熟,而將它棄之不用,許多的技術,我們在訓練之中很難對它做出客觀的評價,也隻有在比賽的時候使用出來,才能更好地發現它的弱點所在,並且,在比賽的時候施展,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就像方遠航明知道他的變速能力不及對手,卻也堅持這麼去做,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明白他與對手的差距在哪裡,才能更好地改善他的技術動作。”
孟國平的話,董明當然懂,這便是大家訓練理念上存在的差異,按照孟國平的理解,是希望通過比賽來孵化技術動作,就像當初孟國平在集訓隊的比賽中,居然不顧輸贏,樂此不疲地嘗試董明的放網模式。
董明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哪一種方式正確,這需要綜合許多情況考慮,並且因人而異,有些人確實像孟國平說得那般,可以把比賽當作訓練來看待,並且可以在比賽之中取得進步,而有些人,卻不一定適合這種方式。
董明他自己雖然也在與陳濟科的比賽之中,進攻得到了突破,但他的突破利用的是他的功法,與訓練無關,在董明的理解之中,將不成熟的技術運用在比賽之中,不適合他。
董明參與羽毛球活動,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以來,他已經很清楚,沒有哪一位球員會像他這般,開始參加訓練的時候,還不曾接觸過羽毛球,換句話說,他在賽場上的一招一式,完全來自於訓練,而不是像其他球員,有些技術是在打球之中獲得。
不同的成長方式,會形成不同的理念,這個問題董明並不想與孟國平爭辯,選擇哪一種成長方式並不重要,但一定要適合自己。
局勢顯然已經對方遠航不太樂觀,而方遠航的這種不利局麵,來自雙方在變速之中的較量,顯然,在這場變速較量中,方遠航完敗。
不過董明的思緒,卻被身後的叫好之聲打斷,他與孟國平所處的位置,是在十九與二十號場地中間,而董明也知道,身後的比賽,是來自佘同與李苛之間的戰鬥。
董明側身看去,見到了另一個級彆的比賽,眼睛馬上就被賽場吸引,不能自拔。
佘同與李苛的比賽,給董明的第一感覺,就是速度快,雙方都可以做到提前到位,而提前到位的好處,便是他有充足的時間去考慮下一拍如何出球,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出假動作。
董明的另一個感覺,就是雙方每一個球,落點都幾乎控製到了極限,這樣一來,留給對手抓球或突擊的機會非常有限。
李苛的身高略高於佘同,但在這場比賽之中,他的身材優勢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表現,防線頻頻受到對手的挑戰,場麵略顯被動,而從雙方比分上來看,李苛也確實處在劣勢。
這是董明第一次看李苛到比賽,他隻知道李苛應該與才藝是同級彆選手,卻不想,遇到的這位佘同居然厲害如斯,已經隱隱對李苛形成了壓製。
從雙方的速度上來看,兩人基本處在持平狀態,從進攻效率上來看,佘同卻占據著優勢,而他對李苛的壓製,正是源於他更加強悍的攻擊能力。
幾個回合之後,董明又有了新的發現,他能看出來,無論在殺球速度還有落點控製方麵,李苛做得一點不比對手差,但是,卻仍然受製於對手,這又說明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