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玄黃!
看到這一大片開荒地和池塘,李誌平的爸爸和媽媽是真的相信了。自己的兒子可真是有能耐了,短短的幾天裡就弄出了這麼大一個場麵。要是他們知道這隻是李誌平自己用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弄出來的,非得驚掉下巴不可。
當時,華夏國剛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據說是有些地方的農民已經窮得吃不上飯了,在徽省有一個叫小崗村的村子裡,18位農民簽下了“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就是包產到戶,結果糧食獲得大豐收。而這一做法最終得到了華夏國高層的認可,這個村子也開創了華夏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先河。
當然,農民窮得吃不上飯的事兒在黑省是不存在的。這裡被人稱作“北大倉”,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撒下種子就打糧。還有句諺語叫做“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反正在這裡的人隻要認乾,就沒有吃不上飯的。
既然國家要求搞包產到戶,下邊那就跟著乾唄。去年,清水村按照上級要求也實行了包產到戶,李誌平家有五口人,每人三畝地,一共分到了十五畝地。
這回,李誌平把地和池塘給開出來了,居然比自己家分到的承包地還多出來不少,這還真讓李誌平的爸爸有點犯愁,不知怎麼辦才好。
原來,實行聯產承包之後,清水村每家每戶都分了不少地。有比較勤快的,就在山邊地頭刨了點小開荒。自己家開的小開荒,不用交農業稅、村提留鄉統籌和公糧,隻要把自家承包地應交的農業稅、村提留鄉統籌和公糧交給村裡,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在小開荒上,自己願意種點啥就種點啥,打出來的糧食也都歸自己。當時,誰家要是刨出來一畝兩畝的小開荒,村裡一般是不管的,反正荒地多得是,誰刨出來就歸誰。可是現在李誌平弄出這麼大的場麵,肯定會驚動村裡麵,這荒山是村集體的,如果開荒地太多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弄不好就要把地收回去了,那自己家可就白辛苦了。
李誌平的爸爸和媽媽為這事商量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李誌平聽了半天,終於聽明白了,原來是怕村裡把地收回去呀。他的思想倒是比較簡單,就對爸爸說“我們自己開出來的地,當然要歸我們了,大不了咱們給村裡交點錢唄,就像承包地一樣也把這片地包下來。”爸爸一想“對呀,現在不是什麼都實行承包嗎,聽說上邊還有什麼承包五荒的政策,就是什麼荒山、荒坡、荒土、荒灘、荒水都可以承包,隻是現在很多人承包地都種不完,也沒有閒錢去承包這五荒。現在這地和池塘已經開出來了,那就給村裡交點錢承包了吧。”
這回,李誌平的爸爸和媽媽又開始商量是包地還是包池塘了,是都包下來好,還是隻包一樣。李誌平一聽,爸爸和媽媽的誌向也太小了點,家裡還有十多萬元花不出去呢,自己將來再去尋幾件寶貝,那錢就更花不了了,乾脆就把整座山包下得了。
於是,李誌平就對爸爸媽媽說“還商量什麼呀,反正家裡還有不少錢,咱們直接把這座山給包下來得了,也不用多長時間,先包個三十年五十年的,在這蓋個大房子,種點果樹、種點菜,再養點豬和雞鴨鵝什麼的,池塘裡還可以養魚,那該有多好呀。咱們家也要當一回地主。”爸爸李大柱一聽,急忙說“你個臭小子,還想當地主,剛解放那會兒可是有不少地主被鬥了呢,可不能瞎說。不過,包山這個主意也挺不錯的,跟村裡說一說也行,沒準比包地還省錢呢,咱們開出來的地和池塘或許村裡還不知道呢。
李誌平的爸爸媽媽一合計,這包山的主意也不錯,不光能種地,還能種點果樹啥的。那咱們這就回村裡,上村支書家說說,把這山給承包了。
回到村裡,李誌平和爸爸直接就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遠山家裡。那時候,村黨支部書記是絕對的一把手,說了就算。說起來,這村黨支部書記李遠山還和李大柱家沾點親戚,兩家關係也處得不錯。特彆是上回李誌平撿到一大塊狗頭金,讓港商楊德成給買走了,因為是要捐給江城市博物館,李誌平當時給免了二十萬元,楊德成又把這省下來的二十萬元捐給了村裡。雖然村裡最後隻用了五萬多元,但也幫助村裡解決了大問題。李遠山是打心眼裡喜歡和感謝李誌平這個遠房晚輩。
李大柱到了李遠山家中,說自己家在西山有一塊小開荒,想要把整個西山給承包下來,自己在山上蓋個小房子,種地啥的也方便。李遠山一聽,這可是好事呀,沒聽說誰開了小開荒還來主動交錢的。至於把整個西山給包下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現在上邊已經有了承包荒山的政策,那座荒山在那裡也沒有什麼用,能為村裡創收那是想都想不到的好事。
李遠山當即拍板,同意把西山承包給李大柱。而且,李遠山還怕李大柱反悔,來了個好事快辦、特事特辦,效率那叫一個高啊。馬上就安排自己的姑娘兒子去把村委會主任和村會計都給喊來了。村裡這三名領導聚齊了之後,連山也沒有上,直接就在家中商量簽合同的事。他們以為那西山還是一座荒山呢,上麵都是破石頭,樹都沒有幾棵,哪裡知道如今的荒山已經讓李誌平給改造的大變樣了。
按照荒山的承包價格,雙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確定李大柱以每年五百元的價格,將這座麵積有兩百多畝的荒山給承包下來,而且一包就是五十年。村裡都知道李誌平家中有錢,直接提出這五十年的承包費要一次交齊,這可就是兩萬五千元了。也就是李誌平家中去年剛賣了一大塊狗頭金,有了二十萬元錢,要是一般的人家還真交不起這筆錢。
等李大柱交完了錢,合同正式生效,雙方是皆大歡喜。清水村一下子多出了兩萬五千元錢,那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能辦不少事了。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會計這三個領導都十分高興,也土豪了一回,直接就請李大柱父子倆人到鄉裡下了一頓館子,那是推杯換盞、喜笑顏開,共同暢想了一番清水村美好的未來。村會計也瀟灑了一回,大聲呼喊飯店老板來結帳,也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反正現在村裡有錢了,花個幾十元下頓館子根本不算啥。
從此,就開創了清水村公款吃喝的先河,一發而不可收拾,成為遠近聞名的吃喝村。可也還就是怪了,雖然清水村公款吃喝之風盛行,但也沒有吃窮了,縣裡鄉裡有什麼好事反倒總是想著清水村,不是這個項目,就是那個補助的,清水村卻是越來越富裕了。很多人是想破腦袋也沒有想明白,最後隻歸結於清水村是塊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