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好像是那麼回事,可那老者雖然有點驚訝,還是吩咐那女子要各房查看到底有沒有糧食,免的上當受騙,一邊還拿劍對持著不放鬆,如真是像所說的那樣,也得查清楚了。
隻見女子把後生讓其坐在院中石凳子上,轉身就裡裡外外查看去了,章子俊大喊道:“門都沒鎖,可勁地看,府中內眷全在後院正房中。”
古代建房都有講究的,每間房的用途也是分配好的,比如廚房邊上是柴房,正房邊上是書房,前院邊上是賬房,賬房邊上就是庫房。大戶人家院子大,房舍多,庫房就多,柴房也多,不是一間,而是二間或是三間,可功能方位還是一樣的。
如果是囤積糧食起碼要幾間房中全有糧食才叫囤積,如果隻發現幾米缸,也不叫囤積,可章子俊目前府中隻有一些蔬菜、前院養了幾十隻雞鴨,原本放糧食的庫房裡麵堆了幾堆紅薯、玉米、土豆,這些天來吃的就靠這些了,原本打算留種的土豆、玉米等在前院挖了一個地窖放著,這些說什麼也不能吃的。
而此時的人認為糧食就是粟米,粟米就是小米,要麼就是稻米、稻穀。小麥等作為主食,那女子根本就不認識庫房中的玉米、土豆。所以章子俊敢說,隻要府中能找出一粒米出來,要殺要刮隨便。
這一邊,章子俊正在跟那位老者大歎苦經說道:“章某為官也隻是任翰林侍讀,有職無權,隻是圖個清貴,不瞞這位大俠,府中早就斷米多日,每日裡煮點菜湯度日續命,而那些朝中新貴們卻是大魚大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章某感同身受,無奈職小官微,做不了主啊,可內心跟城外饑民一樣,能喝上一碗粥,能不餓死就滿足了,兩位大俠可以看看,本府上為何遍植莊稼菜園,因為本官名下沒有一畝一分田地爾,隻能在自家院內種些莊稼,賴以度日啊……。”
章子俊正在叨叨著把自己說的越來越苦跟城外的饑民一樣一樣時,那位女子也回來了,對著老者點點頭,又搖搖頭,很明顯這府中沒有什麼糧食,更不要說囤積糧食了,也得有地兒放,就當藏的話能藏下多少?所以很是泄氣。
古代,像這樣的“俠客”很多,都是一些沒腦子的憑著道聽途說愛打抱不平,說是俠客,其實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做個盜賊打著俠客的大旗,行那不軌之事,內心裡很看不起官府,不過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常常有些地方官府憑著自己的喜好行事,全然不顧及百姓死活,現在碰到這樣的“清官”,說的比城外饑民還要慘,明顯老者的敵意去了幾分,可內心還是不甘心。好不容易聽說這個章府上糧食吃不完,院子裡麵遍地全是糧食,去年連皇上也親自登門,想不到是這樣的結果,縱有萬分疑惑,也不得不退了出來,原因是那後生受傷嚴重,加上這家人,也不是軟柿子,如果真要拚死一博對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弄個兩敗俱傷不劃算,有違一世英名。江湖上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名聲,要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會夜闖章府。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讀書人通常靠寫文章靠散播思想去擾亂法紀,而習武之人通常用武力擾亂朝綱。韓非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古往今來,文人和武人若要反抗或者擾亂法紀,都是要利用自己擅長的事情去做的。
“俠以武犯禁”,古代的俠客往往為了懲惡揚善不惜用暴力觸犯律例,這是官府所不滿的,但是這卻成了在苦難的年代人民的一線期望。這些人提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將武俠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大多是朝廷的附加,反貪官但不反朝廷,當朝廷遭到外族勢力的威脅時,他們會率先舉起反侵略的旗幟。既然是不反朝廷,上升到民族大義,江湖中人跟官府其實並沒有直接的厲害衝突,官府對於江湖中的事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如果你覺得官府鬥不過江湖中人那就錯了,事實上,很多時候“武林高手”乾不過官府。隻要是官府哪怕是衙役,都能吃飽喝足,而所謂的武林中人,也就是所謂遊俠兒,隻不過是社會的底層人員,有一頓沒一頓,可想而知官府中人的攻擊力一般高於武林中人。所以官府對江湖事情幾乎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演變到最後,某些貪官被殺,也成了情有可原。
另一種就是古代戶籍製度過於嚴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民間出現了掛名戶籍,古代,人力即是一切。所以古代禁錮人口流動,儘量禁止脫籍,以穩定社會形態。
明代規定“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離鄉百裡,即驗文引。”也就是說,離開原籍百裡,麻煩就來了。
但是,百姓有出行的需要。如何得到批準離開原籍呢?就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什麼理由最合適呢?就是改動“附籍”。
古代戶籍,有公民,有私民,有正籍,有附籍。隻要你是良籍,也就是自由民,你就可以搞一個附籍。私民,不可以。
公民,即良籍普通百姓。私民,即從屬於權勢人家的奴仆。正籍,就是正經的籍貫登記。附籍,既可以是正式的,比如流民再就業;也可以是臨時的,比如商籍。
這個附籍,包括所有的手工業者及打工者,沒有固定的叫法,這個附籍表示的是為國家服役,並且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
這種附籍,實際上受各種限製都很多,惟一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到處亂跑,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不受離籍限製。於是有出行需要的人,為自己搞一個這樣的附籍,打著“為朝廷服役”的幌子滿世界亂跑。有了這個旗號,也就少了很多麻煩。所以附籍的指向都是江浙兩湖地區。久之,這類掛名附籍就以“江湖”代稱。所謂“江湖人”,就說明是這種拿著掛名附籍的人。
而這位老者及後生,還有那位女俠客是誰?在這裡就要說道另一件轟動朝野的事“假冒藩王案”。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標準的苦出身,在自己幾十年的生死打拚中,終於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成為九五至尊。對於民間的疾苦,朱元璋感同身受,為了能夠令自己的子嗣免受淒苦,同時也是為了鞏固皇家政權,他推出了一套專屬於明王朝的特殊製度——藩王製度。
明代藩王們較之其他朝代的王爺,都有較為富庶安定的生活,他們雖然成為了籠中的金絲雀,卻依然可以靠著封地內的賦稅收入,令自己的生活逍遙快活。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第二十子,名叫朱鬆,後世稱為韓憲王。讓其前往遼東鎮守,封地為開原,不過朱鬆並沒有踏上遼東的土地,因為不久之後朱元璋去世了,侄子朱允炆開始削藩,朱鬆就藩就此擱置,緊接著明朝爆發了靖難之役,朱鬆就藩徹底泡湯。
朱棣本身造反起家,也對藩王十分忌憚,因此他總是拖延朱鬆就藩時間,最後朱鬆實在等不起了,在永樂五年病死在京城。
朱鬆病死後,他的兒子雖然後來繼承了韓王的爵位,後來諡號為韓恭王,但是因為年幼根本無法就藩,不過這個時候朱棣已經給韓王侄子換了封地,不再是遼東開原,而是甘肅平涼,理由是那裡是安王的封地,安王無子爵位被廢,但是王府什麼的保持完整,韓王去了可以直接入住不用再蓋房子了。
韓恭王雖然不滿,但是皇帝的聖旨不得不遵守,於是恭恭敬敬去了平涼,他的家族就此在平涼紮下根來。
藩王立國的根本,是王位的世襲,如此才能令封國傳承下去,否則的話,自己一旦薨逝,則國內便沒有合法的繼承者,封國也會被朝廷一並取消。有鑒於此,各位藩王大都多多娶妻納妾,每日的日常就是生子以延續自己的血脈。
韓恭王死後,其子韓懷王繼位但是兩年就死了,因為無子,兄弟韓靖王繼位。這位韓靖王次子名叫朱征鍉,因為行二,無緣韓王大位,不過可以封為郡王,於是受封為漢陰王。
朱征鍉成年之後,便迎娶生員周恂的女兒周氏為妃。周恂此人是當地名人,並且社會關係極為複雜,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攀附龍鳳與藩王聯姻。不過可惜的是,周氏嫁入王府之後,卻未給王府添丁,並且朱征鍉其他的妃子也都未有身孕,如此可急壞了這位漢陰王。
本來朱征鍉很年輕,還有生育的機會,老來得子也不是沒有可能。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年輕力壯的漢陰王,卻突然害了重症,或許是著急上火所致,大家一開始認為不是什麼大病,但是誰也沒想到隻半年的時間,朱征鍉就臥床不起,病入膏肓,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朱征鍉很傷心,他的妻子周氏和嶽父周恂更傷心。周恂身為地方一個生員,能夠成為郡王的嶽丈那是萬分榮耀,周氏更是從一個普通女子成為郡王妃享受榮華富貴。可是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他們不甘心就這樣恢複從前的日子,他們渴望永遠享受這份榮華富貴。對周氏父女來說隻有漢陰王在才能延續榮華富貴,問題是朱征鍉活不了多長了,而且他沒兒子,爵位肯定保不住,這可怎麼辦?
而朱征鍉隻能每日唉聲歎氣,感歎自己人生淒慘。不過他很快便又燃起了希望,因為其嶽丈為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乞養子嗣,冒領爵位”。
周恂想出個主意,那就是找來彆人的兒子冒充朱征鍉的兒子,這樣一來爵位保住了,周家的榮華富貴也就保住了,而且恰巧周恂的妻子懷孕了,如果生下一個男孩,那麼自己的兒子即是新的漢陰王,那自己就成了實際上的王爺生父,自己一輩子也值了。
對朱征鍉來說他渴望有一個兒子,但是這樣的兒子對自己來說有什麼用,可是在嶽父和妻子的勸說下,他最終同意了這個辦法,不管怎麼說這個“兒子”在名義上也是自己的兒子,至少在自己死後會永遠記得自己,自己也算有後代了,於是他同意了這個計劃。
為了能夠保住封國,朱征鍉開始陪同嶽丈與妃子周氏合演了一出“偷天換日”的大戲。他找來兩位宮人,謊稱她們已經懷孕,因為找兩個可以保證萬無一失,不管周恂妻子生的是不是男孩都可以保證還有一個備胎可用。並時常托囑朋友,稱將來一定幫他照顧遺腹子。由於朱征鍉在訴說遺言時聲淚俱下,以至於沒有任何人對此起過一絲疑心。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