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收起了相機,和年輕老板搭訕道“怎麼說?”
年輕老板應是健談的性子,指著海麵說道“你看,這才過去不到兩分鐘,海麵紅的麵積就很小了。”
江北回頭一看,可不是嘛,此時的海麵遠沒有兩分鐘前那麼大片的紅色。
“晴天、傍晚、無雲,還要抓準時機,所以說很難得。”
走進店內的江北連連點頭,深以為然。
年輕老板的納西鼓店裡擺著大大小小上百個納西鼓,還有充滿黎族風情的編織品。
江北輕輕拍了一隻小鼓,咚咚的聲音很好聽。
不如給吳雅帶一個回去,當做這次出行的禮物。
和老板問過了價格,江北買了一隻適合女生的小號納西鼓。
付過了款,江北又問道“老板,這裡為什麼叫鹿回頭?而且聽彆人說,三亞還有個鹿城的名頭?”
老板領著江北到了店門口,然後指著遠處一處較高的地方說道“那邊有一個雕塑,到了那兒你就知道為什麼叫鹿回頭了。”
老板故意跟江北賣了個關子,看來這裡一定是有些典故。
順著老板指引的方向,江北來到了一座小型廣場。
廣場上方是一處高聳的平台,平台上矗立著一個巨大的雕塑。
底座上有一排射燈,讓這座花崗岩雕像在夜裡也十分清晰。
雕像所刻是一隻回頭的鹿和一個持弓而立的小夥子。
江北大概看了一眼,這雕像至少也要又十四五米,雖然是多塊兒石頭拚接,但也足夠令人震撼。
石雕雖然高大,但細節處理很好,肌肉的線條、頭飾的文理等細節都非常清晰。
隨著江北越走越近,頭也仰的越來越高。
直到走進後,看到石基上有一處簡介,用紅色宋體字樣雕在堅硬的花崗岩上。
上麵是一段美麗的傳說和雕像的介紹,江北估算的沒錯,眼前這座雕像果然足有15米高!
相比雕像的震撼,江北則被文字內描述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據說在古代一位英俊的黎族青年獵手,緊緊追趕著一隻坡鹿來到南海之濱。
前麵山崖之下便是無路可走的茫茫大海,那隻坡鹿突然停步,站在山崖處回過頭來。
鹿的目光清澈而美麗,淒豔而動情,青年獵手正準備張弓搭箭的手木然放下。
忽見火光一閃,煙霧騰空,坡鹿回過頭變成一位美麗的黎族少女,兩人遂相愛結為夫妻並定居下來,此山因而被稱為“鹿回頭”。
而江北眼前的雕塑也是因為這個故事雕塑而成,後來這座“鹿回頭”雕塑成了三亞的城雕。
也是因此,才讓三亞有了鹿城的名頭。
江北舉起相機,將射燈照耀下的雕塑拍下。
此時的黑夜已經徹底籠罩三亞全城,遠處燈光絢爛的帆船酒店格外顯眼。
哪怕距離如此之遠,還是能看到它在海中熠熠生輝。
江北又連著換了數個角度,將整個三亞儘數收入手裡的相機。
一直到景區關閉前,江北仍是意猶未儘。
返程時,江北再次路過“鹿回頭”雕塑。
他看著持弓的黎族青年和回頭而望的仙鹿,怔怔出神。
江北和鹿似乎也有著謎一樣的不解之緣,阿爾山的鹿村、京城的慈寧宮花園、這次的三亞“鹿回頭”……
他在昏暗的夜色中,輕輕閉上眼睛,恍惚中似是看到了那隻鹿回頭時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