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就有二,夏國皇帝乾得出來。
倭國的戰爭潛力有限,一旦舉國動員,能堅持多久不好說,能確定的是無法兩線作戰。
這個問題問出來,又乾沉默了朝堂。
倭國的選擇太少,無法麵麵俱到。
“諸位一起想想吧。”
大智倭皇也沒有考慮這方麵,之前他和犬中康平假設鷹國和夏國兩敗俱傷,而不是現在的一邊倒勝利。
帝京,李哲不知道倭人正籌劃著南下計劃。
夏國帝京,李哲不知道倭人籌劃對付鷹國人。
他正在聽取政務院關於戰爭爆發以來經濟發展情況。
夏國沒有進行民間動員,隻有軍工全力支持戰爭而已。
從林煥文的彙報來看,適當的戰爭沒有讓經濟停滯發展,反而帶動了一些產業的發展,甚至在運輸工具等方麵做了創新。
不過,林煥文提到,為了不影響財政的正常運轉,戰爭的時間不應超過半年。
李哲同意了這個觀點,一個多月的戰爭,將鷹國在遠東的優勢打掉,若鷹國繼續戰爭,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當然,若鷹國是這樣的選擇,李哲耗得起,拿下印度和南洋、澳洲,有的是資源。
這個時代飛機沒有出現,靠海軍襲擊,鷹軍來多少戰艦也沒用,李哲能造上百艘潛艇,以高性價比將鷹國戰艦送進海裡喂魚。
而且,在這樣的戰損比下,鷹國至少要動用幾百萬人到遠東參戰,鷹國本土、加拿大、澳洲等人口加起來不到八千萬,若真的這樣做,戰爭打完,鷹國恐怕要解體或被其他國家趁虛而入。
李哲本身是拿捏了鷹國的窘境,才有了南洋之戰。
他相信,鷹國不敢押注遠東,最多再拖一陣子,。
所以,接下來,李哲反而不急了。
李哲下令西南集團軍進行防禦性休整,夏國現在的情況,吃不下印度。
鷹國印度殖民地三億多人口,民族雜亂,社會落後,沒有想好統治方式之前,李哲不會輕易動手。
印度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可惜人口太多了,遷移也找不到地方,這是李哲最頭疼的。
留下這麼多人,未來社會恐怕不好治理。
李哲停下來休整,不代表停下戰爭支持力度。
有了首戰的檢驗,李哲下令軍工部開足馬力,進行一次戰時造船動員,考驗造船廠的極限。
陸軍方麵,對外宣布假消息,將在一個月內動員一百萬軍隊,目標是占領印度和澳洲,將鷹國勢力踢出遠東。
這一消息發布,讓世界再一次震撼,夏國竟然有如此強悍的動員能力,用南洋兩次戰役的結果來衡量,鷹國五百萬大軍也不夠打。
而就在這時,鷹國艦隊無意中碰見高盧國在試航的戰列艦,讓鷹國人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