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失守,讓羅馬國處於不安中。
從地理上看,羅馬本土和埃及相距東地中海而已,隔海相望。
在伊比利亞,夏軍和高盧軍虎視眈眈。
歐陸聯盟高層都知道,下一戰便是地中海製海權的爭奪了。
地中海海權被夏軍和高盧軍拿下,地中海便成為兩軍的遊泳池,想去哪裡去哪裡。
為此,羅馬海軍和奧利海軍提前合兵一處,組建海軍聯合司令部。
普魯士海軍出不了北海,隻能其他的幫助,比如物資和炮彈。
在普魯士向奧斯曼帝國一些利益後,沙俄的黑海艦隊得以進入地中海,加入地中海聯合艦隊,聯合艦隊的戰艦數量來到了三百艘,潛艇三十多艘。
當然,他們很清楚,主力戰艦和潛艇技術落後於夏國和高盧國,所以,他們要做周密的計劃,研究怎麼打贏地中海海戰。
在大戰開始後,羅馬國海軍和奧利國海軍一直逗留在撒丁島海域,嚴密監視高盧國地中海艦隊的六十多艘戰艦。
高盧國地中海艦隊也不和他們正麵交鋒,一直依托北非海防或者本土海防,來回穿梭,甚至,他們離夏國海軍第一分艦隊很近。
這段時間,夏國潛艇在大西洋逮不到商船和戰艦,紛紛進入西地中海,將羅馬和奧利的商船以及落單的戰艦擊沉。
這讓兩國海軍很惱火,憋著氣,還沒地方撒。
他們不敢到直布羅陀找麻煩,那裡有岸防炮,若是被纏住,高盧國在南岸的大炮能摧毀不少戰艦。
所以,他們能拖就拖。
隻有保證艦隊的數量和完整性,才能對高盧國和夏國陸海軍構成威脅。
然而,隨著埃及失陷,兩國艦隊知道躲不過去了。
當然,龜縮在港口,還是能躲的,比如亞得裡亞海,是一個很好的藏身之處,奧利和羅馬本土的海防炮能一切掩護。
隻是,海軍龜縮,那意味著本土將會受到大規模的進攻,這是兩國君主不願意看到的。
撒丁島,聯合海軍司令部。
參謀人員正在細數戰艦的數量。
“各位將軍,聯合海軍主力戰列艦四十艘,噸位在一萬一千噸至一萬三千噸之間,戰鬥力和鷹國君權級戰列艦相差不大。
裝甲巡洋艦噸位在五千噸至八千噸之間,輕巡洋艦和護衛艦等,噸位五千噸以下,總計兩百六十艘。
三十七艘潛艇,大部分是十年前研造的,新型潛艇不到十艘。”
參謀念完,停頓一下,看看在座的海軍將領有沒有提問的。
聯合海軍司令官是來自羅馬國的皮亞齊大將,他示意海軍參謀繼續。
參謀繼續說道,“我接下來介紹一下高盧國和夏國海軍的情況,高盧國海軍地中海艦隊,六十三艘戰艦,兩艘一萬兩千噸左右的主力戰列艦,其他戰艦是和聯合海軍同個水平的。”
“高盧國海軍要牽製北海的普國海軍,能支援地中海的戰艦不多,對聯合海軍來說是個好消息。”
“夏國方麵,據情報顯示,目前在西地中海和大西洋活動的夏國海軍第一艦隊第三分艦隊,擁有‘遼河號’戰列艦一艘,兩萬五千噸,主炮380毫米,重巡洋艦三艘,其他輕型戰艦和護衛艦五十餘艘,潛艇八艘。”
“從夏國本土增援歐陸的海軍艦隊是夏國第一艦隊第二分艦隊,擁有‘直隸號’戰列艦一艘,和‘遼河號’是同級彆的戰列艦,重巡洋艦也是三艘,一萬兩千噸左右,主炮200300毫米之間,其他戰艦也是五十艘左右,潛艇八艘。”
“夏國的兩支艦隊戰艦配比基本一樣。”
“從數據上看,兩國戰艦會合後,擁有兩百艘各種戰艦,比聯合海軍三百三十七艘要少近一半。
但從戰力上看,勝負不好說,畢竟,夏國艦隊從南夏海海戰到倭國戰場海戰,基本上是碾壓式的勝利。”
參謀介紹完畢,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接下來的事情,沒有發言權,隻負責記錄。
皮亞齊發話,他們要根據兩國海軍的特點,在這段時間內做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