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物,往往是在曆史上確有其人,但卻是把諸多同時代其他人的英雄事跡都安放在這少數幾個英雄身上,將他們半人半神化了。
“史詩”的曆史觀,是英雄推動曆史進程。
而其內容,往往是恢宏大氣,介乎於現實和幻想之間,情緒高昂,讚美人的偉大品格和事跡。
當然其中的記載也不乏悲愴,不乏悲劇事跡。
但總體的意境,往往是奮發向上的,體現了人類的一些寶貴精神——不屈不撓的抗爭,對抗命運的悲壯,挑戰神靈的英勇等。
而“史詩音樂”,當然不可能像文學作品那樣,畢竟載體不同。
但同樣的,需要讓人感受到那些飽滿的情緒——悲壯,奮發,勇氣等等。
如果僅僅隻是恢宏大氣,而無法讓人產生情緒共鳴,那算不上史詩。
或者可以稱之為“史詩音樂的拙劣仿品”。
海明威的這首歌,究竟能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史詩?
此時他們都充滿期待。
“Paintingthenightwithsun”(和太陽一起照亮著黑夜)
“YouandI,Mirrorsoflight”(你我如明鏡之光)
&nesoffire”(似兩團孿生的火焰)
“Litinanotace”(在另一個時空被點燃)
聽完這幾句,西蒙和加斯佩克都深深地沉浸了。
這幾句歌詞,其實有點雲裡霧裡,不知道在說什麼。
但是顯得很美,而且押韻。
而段曉晨的聲音,聖潔、空靈、大氣,與音樂旋律非常的契合,充滿史詩感。
這一段的音樂裡,突然襲來的鼓聲、重音和正常八度的鋼琴聲共同演奏了主旋律,衝擊力極其強烈,給人感覺非常震撼。
如果說,像西蒙和邵詠詩、加斯佩克這樣的專業、半專業人士在聽了個開頭之後,就猜得到這是史詩音樂。
那麼普通的觀眾,在聽到這裡,也基本上能明白這首音樂是屬於史詩風格了。
緊接著,音樂進入下一個階段:隻有鋼琴在繼續演奏,而彆的樂器基本上淡出。
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在蓄勢。
又像是在黎明前的黑暗,像是狂風大雨前的黑雲壓城城欲摧,像是決戰前的片刻安靜。
然後鋼琴聲淡出,大提琴、小提琴和包括風笛在內的幾種管樂器加入演奏。
然後鋼琴聲又彙入,製造了聽覺上的層次感。
段曉晨的聲音唱道:
“Iknow&ne”(我知你名字)
“Iknowyourface”(曉你容顏)
“Yourtouchandgrace”(懂得你的感性與愛慈)
“All&necannoterase”(這些時光都無法抹去)
“Whatour&nemberstaysForeveronasongweplay”(我們的心永遠停留在那首我們一起演奏的歌裡)
唱到這,段曉晨的聲音驟然上揚,音樂的節奏也突然加速,小號聲響起,似乎是在奏響高亢的衝鋒號。
每個人都明白,有什麼即將來臨。
他們期待著這即將來臨的,又有些擔心——因為一切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不知不覺中,每個人的情緒都被調動了起來。
就在這時!
合唱團的聲音迸發。
“Burnthepage&ne”(請燃儘我的過去)
“Icannoteraseteep”(因為我無法遺忘那些沉睡的過往日子)
這一聲乍響,讓現場的歌迷個個頭皮發麻,似乎身體裡有什麼破碎了,有些什麼東西從身體裡流淌出來,隨著音樂的旋律起舞。
在這一刻,他們感到被完全支配了,身不由己地彙入這合唱中。
而專業人士則聽得更加分明,那鼓聲密集,如同戰場上指揮戰士進攻的鼓點,將旋律推向了最強音,最高朝。
這一刻,正是音樂家在用嫻熟的技巧,進行層層鋪墊,逐漸帶動起聽眾的情緒之後,突然將人的情緒帶到了最高峰。
加斯佩克閉上眼睛,一聲呻吟般的歎息。
西蒙陶醉地搖晃。
邵詠詩瞪大眼睛,眼角有霧氣。
史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