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曆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有5個大派
正一道下麵又分有靈寶派,正一派、淨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時創立,元朝以後逐漸衰微。
太一道金朝時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
淨明道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衰微
明朝以後,道教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彆,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兩個宗派之下。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實際上隻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東漢末年的五鬥米道,後更名為天師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子孫廟”。祖庭位於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江西閣皂山。代表有龍虎派,茅山派等。
全真道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陽,丘處機。全真道講求清修,其道士必須出家、吃素。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十方叢林”。全真三大祖庭分彆為昆崳山、終南山、永樂宮。代表有龍門派,武當派等。
道教著名人物:
張三豐(1247年——?),漢族,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始祖、武學泰鬥、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豐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張伯端
張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後改名用成(誠),北宋天台(今屬浙江)人。敕封“紫陽真人”。自幼聰明好學,涉獵三教經書,及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年長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1060年),因受累謫戍嶺南,走上訪道修仙之路。
治平初(1064年),陸詵任桂林知州,起用張伯端掌管機要,改知成都時,又隨往。熙寧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遇異人得金丹火候之訣。熙寧三年(1070年),陸詵卒,張伯端歸台州,築室山居,於熙寧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
後出山轉徙秦隴(今陝西甘肅一帶),事河東馬處厚,於漢陰山中修煉。處厚被召,臨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觀,廣授道徒,卒於百步溪。
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彆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王重陽
王重陽(1112-1170年),全真道開創者,鹹陽(今陝西鹹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王重陽出身於一個家業豐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
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誌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舍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
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為“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東傳道,期間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袁天罡
袁天罡(本名袁天綱,573645年),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袁天罡所算所推極為應驗,被唐太宗召入宮中作為智囊。傳說他善“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累驗不爽。又精通麵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相書、天文書、風水書多本,其中有《九天玄女六壬課》《五行相書》《易鏡玄要》《三世相法》《袁天綱稱骨歌》《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等,但大多已亡佚不可見。貞觀十九年,袁天罡卒於火井縣縣令任上。
李淳風
李淳風(602年670年),道號黃冠子,岐州雍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人,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其曾任唐太宗李世民的記室參軍,後任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他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預言準確而著稱於世。鹹亨元年(670年),李淳風卒,唐高宗李治追複其為“太史令”。
道教典籍:《道德經》《上清大洞真經》《抱樸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