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鬼雜談!
時孝三的父親已經死去五年了,但是他突然收到父親從外地寄回的一封親筆信。信中告訴兒子,說是遇到先人,死而複生,如今在某地某街開了一間南貨店,並娶了繼室,生了兩個孿生弟弟,叫孝三立刻前去團聚。言詞懇切,骨肉情深。時孝三把這封意外的來信橫看豎看,確認是父親筆跡,字體粗獷有力,一撇一捺,左若長矛,右若拖刀。勿庸置疑,父親確是重返人世了。時孝三立刻打點行裝,辭彆妻兒,按照信上的地點前去尋找。
時孝三是個孝子,早年喪母。時父又做爹,又做娘,將孝三撫養長大,怕的是若娶了繼室,孝三要受後母虐待。父子情深,非同一般,所以時父死後,靈樞在家停放三年,孝三早夜祭奠啼哭。
父親的來信,對孝三來說是天大一樁喜事。孝三一路上風塵仆仆來到千裡之外的一個所在,按照地址,果然是一間南貨店。
舉目看時,店中賬台上坐的不是父親更是何人?時孝三丟下行裝,一聲:“父親!”直撲進去,父子倆抱頭大哭,彼此都有隔世之感。
兩人哭了一個暢快,時父先止哭道:“我兒不要哭了,今日又重相聚應該高興才是,快去後堂拜見你的後母,還有兩個弟弟。”於是父子倆攜手入內,一家人少不了又是一番悲歡。那後母甚是賢德,當即治酒擺宴為孝三洗塵。大哥哥抱起兩個即將滿周歲的弟弟,引得弟弟格格發笑,孝三也樂得合不攏嘴。興之所至,孝三說:“待兩個弟弟周歲那天我們要好好慶賀一番,”時父說:“說得極是,慶賀之後,你也儘快將我的兒媳和孫兒接來。“這樣,時孝三就在這裡住下了。他見父親飲食起居一如既往。
隻是每隔三日必一人在賬房間獨宿,且不許任何人入內,後母也習以為常,認為丈夫店務繁忙,深夜算賬,不許彆人打擾。
一日,孝三閒來無事,獨自至郊外遊玩,來到座古刹,名叫鶴鳴寺,金瓦黃牆,氣勢巍峨。孝三在大雄寶殿燒香叩頭,又在化緣簿上認施白銀一百兩,也算是為佛仙救他父親重返人世略表一絲感激之情。之後,又至各殿隨喜,行至方丈室,老方丈迎人獻茶。
剛坐下,老和尚突然大聲說道:“大施主,看你臉上陰氣重重,家中必有鬼魔,三日之後,當有殺身大禍!”孝三被他嚇了一跳,繼而卻不悅地說道:“大和尚危言聳聽,我家哪有什麼鬼魔,家父死而複生,死彆五載,今又團聚,且又娶了後母,生有兩個弟弟,後天就是周歲之日,喜都喜不過來,哪有什麼殺身之禍?若不看你年高出家,我必不依!”老方丈又說“施主且勿動怒,老衲有一言相問,令尊死後複生,可有什麼異樣?”孝三說:‘’全無異樣,隻是每隔三日必在賬房獨宿。”老方丈說“這就是了,你且勿驚,容老衲直言相告,人死豈能複生?令尊如今已成了僵屍鬼了。初死三年,靈樞停在家中,屍身得了人氣,故而能變成人形。此刻說來,你當然不信,你且同去,待他獨宿賬房,你去門縫張望,但千萬不可驚動。切記!切記!”
時孝三將信將疑回到家中,正好當夜時父又在賬房獨宿。等到半夜,時孝三偷偷到門外從門縫裡向裡窺視。見父親坐在賬桌前算賬,好端端一個父親。他心中直罵賊禿無禮。看了一會,不料時父突然搖身一變。竟是一個青麵撩牙、周身白毛盈寸、十指長甲如爪的僵屍鬼,一跳一跳從窗戶飛出,嚇得時孝三魂不附體。不一會兒工夫,這僵屍鬼又從窗口遁入,口邊全是血跡,像是才生吞了什麼生靈,隻一轉身又變回原來的模樣。這時,時孝三才相信老和尚言之不假,回房後怎麼也無法人睡。及至雞鳴,時孝三飛奔入寺,跪在老和尚跟前大叫“大和尚救我性命!”老和尚卻說“你且回去,一切裝作無事,這兩日他不會傷你,到你兩個弟弟周歲之日,你再來小寺,老衲自有道理。”
時孝三隻好回到家裡,整日膽戰心驚,如坐針氈。卻又裝出興高采烈的樣子為準備弟弟的周歲而忙碌。好容易熬過兩日,不等雞叫孝三便悄悄來到鶴鳴寺。那老和尚已在大雄寶殿打坐,時孝三跪步上前求他救命。老和尚眼不睜,口不動,隻撩起袈裟一角,示意孝三入內。
孝三才得入內,殿外已響起時父聲音:“孝兒在哪裡?孝兒在哪裡?“徑直向大殿走來,及至老方丈而前,笑容可掬地說道:“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何拆散我家骨肉?快快還我兒子,否則不要怪我無禮了!”老和尚隻是不理,時孝三在袈裟內愈寒發抖。時父又如此說了一遍又一遍,笑容漸失,老方丈仍是全然不理。
三遍過後,時父突然搖身一變,變作前天晚上孝三所見的模樣,伸出十指利爪撲向和尚。老方丈一聲:“孽畜!這是你自找絕路,老衲隻得開殺戒了!”說畢,兩袖一拂,兩把降魔杵裹挾著兩道金光射出,這僵屍鬼立刻化為一攤血水。老和尚喚出孝三,對他說道:“施主,你父親成僵屍,得人氣變人形,娶妻生兒,然而貪心不足,他要生吞三個親生兒子,便可成為一個‘旱樁’也叫旱魃,專害人間莊稼,天神天將也奈何他不得。所以他先寫信將你招來,待你兩個弟弟滿了周歲——不滿周歲,食了無用,再將你們三人一起食用。如今你回去,在家人麵前切莫聲張。你後母是人,兩個弟弟也是人,好生與他們一起度日。可歎老衲為人間除了一害,動了殺戒,阿彌陀佛!善故善哉!”
時孝三向大和尚叩了三個響頭,拜謝救命之恩,又許願裝修廟宇,重塑金身。回家後不久便去原籍將妻兒接來和後母幼弟同住。
父親突然不知去向之事,後母悲痛一時,日久漸淡。一家六口,安居樂業,守著這南貨店度日。長兄幼弟,相差二十多歲。婆媳倆年紀相近,猶如姐妹。叔侄卻是同年,好比兄弟。時孝三平白多了一個後母和兩個弟弟,真是天下一大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