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了千年卻無結論。
孟子說性本善是為了勸善,荀子說性本惡是為了克己。他們對人與人性都有深刻的認識,卻因出生背景和人生經曆的不同,有著不一樣的結論。
你和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看到的卻不是同一個世界。這和個人善惡無關,隻取決於環境、經曆和我們所看到的人性動機————你家境好走哪彆人對你都是笑哈哈,阿諛奉承,寒噓問暖;我家境不好走哪都是冷冰冰,嘲諷嗬斥,白眼相對。
所以在討論“性本善,性本惡”之前,真正需要了解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惡?
殺人坐牢一定是惡嗎?我看不一定,愛的極致是犯罪。
若無胸中不平怨,何來一怒斬世間?試看古來英雄史,那個手上不見血?
為醫為師一定是善嗎?我看也不一定,惡的極致是被人複製不正的思想。
為醫點穴留一手,保管下次還找我。為師不正教後人,遺害無窮無窮害。
閨蜜慫恿小姐妹鬼混,最後造成小姐妹出軌,害得人家鬨離婚分家產,人家丈夫一怒之下殺了妻子。
丈夫做了惡,卻不能因為做了惡而說人家是惡人,那是世界觀崩塌造成的傷害。小姐妹受了難,雖然不該,但不一定全是無辜,隻要誠心悔過,今後不犯,莫要火上澆油再填新仇,丈夫未必會犯罪殺人。
整個事件真正的罪魁,大惡是閨蜜,小惡素未謀麵的外遇。
丈夫若真的是惡人,就不會騰出和你談離婚的時機,更不會放過真正的“惡人”。
善惡這麼模糊,是不是就永遠分不出“性本善,性本惡”了?
不是的。
人性中有亙古不變的東西,而且是每個人都有的性質。從他們入手,你就能抽絲剝繭,環環相扣的找到蛛絲馬跡。
人性中有什麼本質是一直存在的呢?
一個無知,一個是懶惰,一個是占有欲,色。(就像太極圖一樣,你可以畫出來看看。)
無知——
正常人是不會承認自己無知的,卻會認同“人生來是無知的”這個事實。人生是修煉的過程,從無知到有知,但總體來說,還是無知的東西更多。
狼帶大的孩子有狼性,猴帶大的孩子擅爬樹,野人帶大的孩子不衣服不會覺得慚愧,讓你生活在聾啞人的世界你也會喪失語言功能。
無知不能決定自己的善惡,卻能讓人不明善惡。
一個生來有殘缺的人,你卻對人家說“你既然腿腳不便,為何不多付出點努力,這樣人家才看得起你啊,我這樣說你不要生氣,畢竟我也是在關心你。”
說這種無知話的人,你不能說他“性本惡”,可是聽到這種話的人,估計是很難“性本善”了。
你偷了東西,在草叢中埋藏贓款,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突然出現,你有沒有心生邪念的衝動我不知道,可當小女孩天真可愛問你“你是不是來拉屎的?”我覺得沒有那個人會想傷害她。
道教說,孩子和老人是最接近道的。一個是真正的無知,一個是有知後的無知。
同樣是無知話,孩子說出是可愛,成年人說出是可恨;同樣是勸慰的話,老人說出是受教,成年人說出是打擊。
一個人的無知是天性,可若是一直無知下去,必孕不善子孫。所以風水書會將讀書視為改變風水的途徑。
對於讀書,中國人隻做對了一半,讀書不是孩子一個人讀的,而是你陪他一起學習成長的。
懶惰——
懶惰的一種天性,它藏在基因裡伴隨我們一生。
任何你所看到的勤奮的人,都不是天性,而是一種自律。
任何的發明都是為了偷懶,任何的勤勞都是為了明天可以光明正大偷懶,甚至世間所有的不幸,都可以歸咎於自己放大懶惰。
等以後不就是想今天懶嗎?等畢業不就是想讀書偷閒嗎?等下一輩子就不是這輩子不想改變嗎?
女人說我不思進取,條件不好,沒車沒房,換一種說法,不就是跟我在一起她不能偷懶、懶的沒保證、一懶就有上頓沒下頓嗎?
你要彩禮數十萬,好吃懶做,要這要那,可換一種說法,跟你在一起我要搭上以前的勤奮,還要犧牲以後的閒暇。你覺得你的渴望的不勞而獲禮貌嗎?
剛走路的孩子,不用人教就知道偷懶,哭鼻子要父母抱抱,這是聰明,誰能說這是偷奸耍滑?
可一個成年人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啃老享福,你可以說他壞話,但不證明他是壞人。
懶無善惡,隻是作用到彆人身上後才有好壞之分。
有人懶到極致,拉屎拉尿都不想出房門,還td不倒。於是他發明了衝水馬桶。你能說懶就是惡嗎?
可如果有人懶的付出,靠販賣愛情獲取彆人財物,建池養魚,倒手騙婚,那就是妥妥的惡人了。
懶惰那裡有錯,隻是享受的方式對彆人有善惡之分罷了。
占有——
剛出生的孩子,來世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哭,來證明自己的家庭地位,第二件事就是喝奶。
不需要人教,他自己就會占有母親,父親努嘴說“奶……奶……”嬰兒的反應是擋下來,如果敢和他搶,他就敢哭給你看。
再大一點,他喜歡被父母親親、抱抱,需要愛愛,走路喜歡走中間,一手拉爸爸,一手拉媽媽。
哥哥姐姐如果對他說“媽媽是我的。”他肯定會抱著媽媽奶聲奶氣說“媽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