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平平無奇一少年_明末之我有係統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明末之我有係統 > 第六章平平無奇一少年

第六章平平無奇一少年(1 / 2)

明末之我有係統!

時間匆匆流逝,很快便到了天啟帝為遂平公主挑選夫婿的日子。

出於對自己妹妹的寵愛,為了擇婿之事的順利進行,天啟皇帝甚至取消了今日的朝會。

隻見紫禁城中,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咳咳,總之就是人很多,很熱鬨。

天啟皇帝高坐龍椅,威嚴無比,魏忠賢一臉謙恭地站在他的背後,在皇帝前麵不遠處,文臣武將們分列兩排,一個個神情肅穆。

官員們兩兩坐在一起,麵前的案幾上擺放著瓜果酒水等物。

方逸跟著參選的士子們,對著天啟皇帝好一頓三叩九拜,高呼萬歲,得到皇帝平身的旨意後,眾人這才站起身來。

方逸原本是沒報名的,他也沒打算參與其中。

江山和美人中間,方逸還是以社稷萬民為重,所以他放棄了報名。

然而,世間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

方逸千算萬算,萬萬沒算到自己的坑爹好基友朱由檢,居然會偷偷替自己報了名上去,而自己也居然從數萬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被選定為今日參加比試的五十人之一。

參選的五十名士子分成兩排,左邊是儒生,右邊是武生,看上去涇渭分明,方逸站在武生的隊列中。

方逸的目光很自然地投在了儒生中的兩人身上。

這兩人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衣著華貴,器宇不凡,從氣質上看,明顯要超出其他儒生一籌。

方逸暗忖這兩人恐怕就是江南的兩大才子,冒辟疆和陳子龍了。

這兩人呼聲極高,被很多人看好。

其中冒辟疆出身官宦世家,身家豐厚,他的家族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並且他的才學也非常好,個性風流倜儻,不拘小節。

陳子龍則是工部侍郎陳所聞之子,他長相俊秀,學識驚人,無論是寫詩還是寫詞,寫文,都有很高的造詣,被後世評為明末第一詞人。

隻見這兩人都是一副自信滿滿,氣質極強的樣子,其中一人長相一般,但眉宇間滿是那種狂放不羈的名士派頭,方逸猜測此人應就是冒辟疆。

另一人長相俊秀,英氣勃勃,穿著一身青衫,一副正氣凜然的模樣,應該就是陳子龍了。

陳子龍此人不但有才華,並且也非常熱血愛國,曆史上清軍入關後,他堅持帶兵抵抗清軍,最終大勢已去無力回天,陳子龍便投水自儘,以身殉國。

看著這位曆史上的英雄人物,方逸心中一時間感慨良多。

人群中方逸也發現了齊讚元的身影,這人身材魁梧,儀表堂堂,讓人看上去很容易心生好感,但他眉宇之間隱隱有一種陰鷙的氣質,顯示著此人城府極深,不是善類。

據趙寧說,齊讚元這人,算得上是能文能武,他父親齊大富是京城有名的豪商,身家不菲,從小就遍請名師教導齊讚元,是以這個齊讚元,也算是有幾分真本領的。

方逸正在這邊暗暗打量著,一個三十餘歲的太監走到了眾人麵前。

太監微微昂著頭,眯著眼掃視一圈眾人,這才用尖細的嗓音說道“本次比試,乃是為了挑選賢才,為遂平公主挑選夫婿;

今日的比試分為三場,第一場乃是武比,第二場是文比,第三場則由當今皇上親自出題考較,表現最優異者,就有機會成為公主的夫婿。”

聽到太監的話語後,士子們頓時便有些騷動,尤其是那些儒生們,臉上訝異和氣憤的神色十分明顯。

很多儒生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讓他們去和那些魁梧有力的武生比試,那簡直就跟要他們的命差不多。

不過陳子龍和冒辟疆卻是儒生中的例外,兩人都是文武全才,尤其是陳子龍,方逸記得在曆史上他曾親自上陣殺敵,顯然是有一定的武功功底的。

方逸原本便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來,他也並不想在今日獨占鼇頭,是以這比試科目看上去雖然對武生有利,但方逸心中也並不是很欣喜。

原本他就不想爭這個魁首,條件對他有利還是無利,其實結果都一樣。

方逸站在人群中,麵無表情地看著另一邊氣憤填膺的儒生們,隻見冒辟疆的臉色有些漲紅,像是對此十分不滿,但他身邊的陳子龍,卻是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一點也不著急。

眼看儒生們的騷動愈演愈烈,工部尚書崔呈秀立即站了出來,匆匆來到眾士子麵前,冷哼一聲道,“朝堂之上自有法度,你等怎敢在這裡議論紛紛,君前失儀?”

冒辟疆一咬牙,當即上前一步,拱手說道“大人,我等儒生,向來飽讀聖賢書,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和這些粗魯武夫們同場比武?

我等又豈會耍槍弄棍?與其比武,我等豈不與送死無異?”

眼看有人帶頭,頓時眾儒生便紛紛附和。

崔呈秀又是一聲冷笑,道“一群無知之輩!這道理你等曉得,難道朝廷上這麼多老大人便不曉得麼?本次比武,並不需要你們親自下場。”

眾儒生聽了,頓時就又驚又喜。

“我等不下場,那又如何比試?”冒辟疆問道。



最新小说: 皇後請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七零:懶著懶著,她成了將軍夫人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農民 青梅竹馬不相識 白雅顧淩擎 紅樓華彩 新愛來襲 末世:萬民覺醒 趙無疆軒轅靖獨孤明玥皇後請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最新章節在線閱讀 穿成禍國妖後我滅前夫滿門納蘭雲瓷傅璽陸硯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