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炷香!
看著馬猴,二爺心中的氣就不打一處來,要不是他個倒黴催的,大家也不會跟著他受這些罪,而且現在鐵頭生死不明,想著想著,二爺就要上去再踹他兩腳。
不過此時二爺好像忘記了,要不是他把馬猴給踹進了暗河裡,也不會發生接下來的事情!
二爺強忍著衝動,隨即招呼著維生和慧陽,率先下了水!見二爺下了水,本就爬在水邊的馬猴,雙手一把岸邊,呲溜一聲重新回到水中。
本就不寬的河岸,不多時五人就爬上了對岸!
就見二爺來不及整理已經濕了的衣服,抬步就走!
剩下四人一見二爺腳下不耽誤,而且連衣服上的水都來不及擰,就往前走去,心中哪能不知道緩急,隨即也慌忙跟了上去!
走了一段,這時馬猴偷偷湊到維生身邊“大哥,我看你們的樣子,好像早就認識死亡蠕蟲,它到底是個什麼家夥,能給我講講嗎?”
就在馬猴提問的時候,走在前邊的慧陽步子一頓,落到維生身邊“無量佛,平僧幫你背一段!”就見慧陽說著,伸手就去接!
本來維生還想退讓,但心裡又一想慧陽都歇了這麼久,目前也還算是一個團體,所以也就沒在猶豫,讓過大師兄後,像是在腦中翻找一般,頓了一會後,這才娓娓道來。
“麥克探險家克勒麥克是探尋“死亡之蟲”的權威專家,他早在1890年和1892年分彆兩次去到蒙古尋找“死亡之蟲”的蹤跡,儘管前兩次探險並未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但是他已被“死亡之蟲”的神秘感深深吸引。
當地居民曾與“死亡之蟲”親密接觸
1903年夏天,克勒麥克再次來到古蒙實現自己的探索心願,這次他將有備而去。
他的計劃是乘坐超輕型熱氣球,低空飛行在蒙古戈壁,進而有效地擴大探索範圍,他希望通過這種方法發現躺在沙丘上曬太陽的“死亡蠕蟲”,將“死亡蠕蟲”具體的生活習性和特點記錄下來,填補蒙古當地人有關“死亡蠕蟲”不詳實的資料。
依據前兩次探尋經驗,克勒麥克編寫了一份具有實用價值的“情報資料”,是陸續前來探索“死亡蠕蟲”的科學家和獵人們的必讀信息。
克勒麥克在這份資料中指出,外形像香腸的“死亡蠕蟲”體長為5到8米,如同牛犢一般大小,類似於牛體內的腸蟲。它的尾端很短,就像是被刀切斷一樣,尾端不是錐形。
由於“死亡蠕蟲”的眼睛、鼻孔和嘴的形狀很模糊,讓目擊者乍一看無法具體辨識其頭部和尾部。
“死亡蠕蟲”的爬行方式十分古怪,它要麼向前滾動著身體,要麼將身體傾向一側蠕動前進。
“死亡蠕蟲”生活在荒無人煙的沙丘之下或炎熱的戈壁山穀之中,通常目擊者看到“死亡蠕蟲”都是在每年天氣最炎熱的6月和7月。其他的時間它會鑽進沙丘中過著冬眠般的生活,除非戈壁沙漠喜逢降雨,“死亡蠕蟲”才會鑽出沙丘沐浴戈壁享受難得的清新濕潤。
就在前些年,探險家戴克絲組建了一支探險隊,不遠萬裡來到古蒙茫茫戈壁,探尋“死亡蠕蟲”的蹤跡。
據了解,戴克絲一生中最大喜好就是探索地球神秘區域,他曾經組建探險隊前往各地險境。
戴克絲說過,“最初我是從一些朋友的口中了解到‘死亡蠕蟲’的相關信息,在遊牧民族的古蒙留傳很多關於‘死亡蠕蟲’的故事。多年以來,生活在當地的牧民談蟲色變,他們拒絕談論‘死亡蠕蟲’,它實在是太可怕了!”
戴克絲探測得到好友和當地古蒙向導的幫助,他們探險征程上,第一個露營地是戈壁上的一處破舊寺廟。在克勒麥克1890年第一次探險時,這處寺廟還有許多僧侶,也許克勒麥克對“死亡蠕蟲”的印象多數是從僧侶口中得到的信息。而如今這裡卻是一片殘垣斷壁。
當人們第一次聽到古蒙傳說中的“死亡蠕蟲”時,會認為這隻是一個杜撰的玩笑而已,它就如同鬼怪傳說和連環漫畫中的怪異大蟲一樣。
但是,“死亡蠕蟲”卻似乎並不是一個荒誕的傳說,許多目擊者對它的描述都驚人地一致它生活在戈壁沙漠的沙丘之下,長5米左右,通體雪白也有紅色,紅色的身上有暗斑,頭部和尾部呈穗狀,頭部器官模糊,但有些看清的說跟菊花像似。
古蒙當地將“死亡蠕蟲”命名為“地獄蛆蟲”,由於這種恐怖的蟲子從外形上很像寄居在牛腸子中的蟲子,也被稱為腸蟲。
據目擊者稱,每當“死亡蠕蟲”出現,將意味著死亡和危險,因為它不但會噴射出致命毒液,還可從眼睛放射出強電流殺死數米之外的獵物。
而我們能夠僥幸存活,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而首次讓他們這個探險隊看到希望的是戈壁國家公園,在一位向導的解說下,他們在博物館內看到“死亡蠕蟲”的雕刻展示物,還有當地雪豹、野生白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