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華爾茲!
人的欲望總是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樹欲靜而風不止。風雲變幻莫測,事態的發展並未朝著最初大家期待的理想狀態發展。
自事件開始,每天都有無數的人自發自覺的每天如同上下班一般,早七點集合晚六點散去,從最開始的雜亂無章到越來越有序。自發的有職工巡守在廠區大門和後門,阻止著為數不多的某些個工人,甘冒千夫所指應單位領導要求進去上班趕工。每天廠門口的廣場熱鬨非凡,有的職工甚至連午飯都在廣場上吃,午飯晚飯時間都會有人留守,以免有人趁機溜進去,更怕錯失了質問廠領導的良機。廠廣播站每天不間斷重複播放,什麼什麼的敏感字眼都出來了,各種規勸、警告、施壓,勸阻職工回家。事情發展到第五天左右,第一次衝突發生了。起因是什麼,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是不清楚的,自從罷工開始,廠保衛處的骨乾們就擔起了護衛守衛的重擔,這廠門外的職工沒有通行條是不允許通行的,那天聽說好像是有某個職工要進廠區去取個什麼東西,門崗不讓通行,雙方僵持不下起了衝突大打出手,這下更激化了矛盾,有些夥板板的人一見門口打了起來,立馬嚷嚷起來“快!打起來了!”有些看熱鬨不嫌事多“欺負人了!”有些幸災樂禍“不管職工死活了!”還有些人慫恿“大家一起弄他!”不問青紅皂白也不知究裡的人們,群情激奮。那些平時就混日子的更加“謔謔謔”的起哄,一下子人群一湧而起,都奔向大門口。門崗裡的保衛處人一看事態不對勁,早有人跑進去報信,匆匆趕來的幾個保衛處的,立馬把那個跟職工正在起衝突的人員拉開勸走,那人還在罵罵咧咧不想走,幾個人使勁把他架走。然後迅速開始勸解這些群情激憤的職工“大家先冷靜些!不要把事情搞大了!”“憑什麼!”“土匪!”“是廠裡人嗎?!”“……”“有本事給老子出來啊!”……大家東一聲喊西一嗓子叫到,四周的人也都議論紛紛“保衛處這個人看來要全廠出名了。”“彆的人也就是做做樣子,他倒好!這麼賣命”“等著拍馬屁升官發財”“以後家裡人怕是沒臉見人了”“怕是xxx(當時集團公司總經理)的狗腿子吧!”“蠢豬”。保衛處的領導趕緊打圓場“大家見諒啊!我們也是職責所在,還希望體諒一下,小夥子不懂事。”身後的保衛處隊員在他身後如臨大敵般一字排開,個個緊張戒備。這次事件無疑是整體矛盾的又一次激化。
自這以後,大門口算是徹底戒嚴了。而職工這塊,也日夜都有代表留守,怕錯過與廠領導對質理論的機會。於是這一樁接著一樁的好戲開始上演。少數幾個硬著頭皮想溜進去做事的技術工,從白天到晚上都沒有任何機會從大門進出,不怕艱難險阻的革命傳統從骨子裡展現得淋漓儘致。廠區後門延伸直到八分廠的圍牆外,就是老馬路(就是出廠出小鎮通往洞子外的那一條馬路),於是單位領導和他們想了一個主意,直接兩邊架樓梯,翻牆進出。要知道,那老馬路的圍牆上到處都澆著玻璃渣,就是為了防翻牆而入的梁上君子,一個不小心刮傷劃傷事小,吃痛摔下來不殘也得躺一陣。這幾個翻牆進去趕生產的人,真真是勇氣可嘉。可就這,怎可能瞞得過廣大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如此操作還沒兩天就暴露了,老馬路圍牆外職工們也開始隱秘的巡查,當天就抓獲幾名試圖溜進去上班的人,這些人本也是無可奈何,左右為難,進不得退不得,不去吧,駁了單位領導臉麵領導那交代不了,強行去了吧,這麼多的職工這,無法麵對,朋友同事這也交代不了,正好被抓了,就是借坡下驢,有了借口不再冒險去上班了。也有極個彆不站在職工這邊的,頂著大家各種難以入耳的謾罵,甚至堵截、推搡,翻圍牆腳扭傷還進去上班的。
一連好幾天,總廠領導都沒有露麵答疑澄清,焦灼的情況持續,第二次大的衝突很快就來了。一天中午,趁著職工們都回家吃飯廣場留守空虛之際,保衛處的骨乾們一湧而出,分頭行動逐個擊之,。留守的人還來不及反應,就不見了蹤影,回家吃完飯陸續而來的人一聽,馬上四處奔走相互轉告,不一會兒廣場上就人潮擁擠,大家都群情激憤“走!去他的!”“有本事彆躲著啊!”“當麵做我還佩服,背後搞小動作,無恥!”“好像這些錢要到了他不要似的!”“他高尚有本事這錢他發誓不要啊!”“找他們去!”一些人群已經站在廠門口大聲質喝,高聲附和者不計其數,甚至某些工人趁亂往裡扔一些亂七八糟的垃圾雜物小石塊什麼的,而大門內保衛處也開始全副武裝戒備,雙方僵持不下。幾天下來,一開始懵懵的大家也弄清楚了一些事情的起因和來龍去脈傳有人手上有當初破產重組補貼款實錘的證據資料,傳言資料在發起的那個人當中,有鼻子有眼的不得讓人不信。這幾人中還有幾個人的影響力也不小,傳言聲稱其幾人曾找到過廠裡解決此事,並未得到結果,不得已才公開此事,以此來維護職工應得利益。
861那是一方小天地,那也是一方大天地,廠裡人都很善良單純,滿足那一方天地的安穩和平凡日子裡的小幸福。人心是一個舞台,心有天空海闊也有涓涓細流,山有挺拔秀麗也有雜草叢生,心有看得到的地方,心也有看不到的地方。自古以來,普通的老百姓就為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動了生存的根本就會喪失了理智和智慧。曆史的舞台太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有時忠奸也隻在一念之間,一線之隔。史實究竟是怎樣?那隻有古人自己知道。我們讀史書的文字記載、聽口口相傳民間故事、繼世代傳承的家族過往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