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印國圍剿大軍的指揮部,依然設立在距離巴魯達城不到10公裡的莫乾望。
此刻,薩科伊正在指揮部內召開戰前軍事會議。
經過陸續增兵後,薩科伊手中能調動的大軍已經達到5.2萬人。
而且,都是國內最精銳的那一批部隊。
不客氣地說,薩科伊已經成為印國國內最炙手可熱的將軍,幾個現役上將的權勢都不如他。
你要問薩科伊現在的感受?
他隻能用“心力交瘁”這4個字來形容自己了。
為了方便指揮,國-防部親自操刀將這5.2萬大軍臨時編為2個步兵師、3個獨立步兵旅、一個野戰炮團、2個後勤團、1個裝甲營、2個工兵營、1個特種作戰大隊。
印國這些圍剿大軍,都是從各個軍區抽調部隊組建的。
人家自然不可能把整個軍區的兵力都抽空,基本上是按照旅、團、營這樣的編製抽調部隊過來。
這要是擱在以前,以薩科伊身為中將的軍銜,他來親自指揮這些旅長、團長還是很得心應手的。
現在大規模編成師、旅後,國-防部從各大軍區抽調了好幾個少將、準將來擔任師長、旅長。
現在等於說,薩科伊要通過這些師長、旅長才能指揮得動
原先,薩科伊手下最大的軍官也就參謀長哈維托揚少將和3個準將旅長。
結果,一個旅長因為打了敗仗被撤職,另一個旅長因為舊疾複發被送回後方就醫。
最後,三個旅長隻有一個繼續在薩科伊手下聽用。
也就是說,這2師、3旅中有4個部隊長官是新調來的。
部隊規模變大了,指揮層級變多無可避免。
但問題是,這些新來的師長、旅長不僅不熟悉部隊和前線的情況,他們還處處在鉗製薩科伊。
說得更加直白一些,他們就是來分薩科伊權的。
你也不想想,這麼多精銳部隊掌握在薩科伊一個手裡,印國高層能放心嗎?
不參沙子才怪呢!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現在每次召開軍事會議,都要一群人先“討論”很久。
等“討論”出結果後,再上報國-防部進行決裁。
高層大佬繼續吵一輪,如果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前線就可以實施這個作戰計劃了。
無疑,這種指揮效率非常的低。
你可能會問了,難道高層看不到這樣做的弊端嗎?
隻能說,你沒有站在高層的角度思考問題。
前線小敗不要緊,反正有指揮官來背鍋。
可要是流程出錯了,那損害的就是中-央政府的權威。
大家都不聽上頭的,那就離分裂不遠了。
所以很多時候,高層寧願做錯,也不會破壞流程。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每一次召開軍事會議,薩科伊都心力交瘁了吧?
半個小時後,一群人終於討論出了一個合適的開戰時間:開戰時間,就定在三天後。
原因是,有些部隊的彈藥儲備還沒完成。
當然不能直接開打了,得先通過官方的名義向同盟軍發出最後通牒。
要麼,接受現在的招安條件;要麼,就在戰場上分出勝負。
等人家明確拒絕後再動武,這叫師出有名。
畢竟,是他們現提出招安談判的。
薩科伊看向眾人,命令道:“從即刻起,各部立刻進入戰時狀態,取消一切休假和外出,你們回到駐地後也給我加強軍紀管理,我不想再聽到有士兵禍害駐地周圍百姓的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