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華娛的日子!
華納和dc力捧的漫改電影《小醜》的票房遠超預期!歡歌傳媒首次投資好萊塢,回報驚人!這是國內媒體在知曉《小醜》的首周票房後,所有報道的核心內容。
《小醜》首周票房9350萬美元輕鬆登頂冠軍,並再次打破多項紀錄。此前,是由《地心引力》保持的5578萬美元。
縱觀影史,這個成績也隻比《死侍》132億、《死侍2》125億和《小醜回魂》1234少,位列r級片首周末票房第4位。
另外《小醜》的海外表現也十分亮眼,海外首周票房14億美元,這樣全球首周票房高達234億美元!
沈歡第一次拿到了全球首周票房冠軍,索尼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也向他發出了邀請,希望他能執導《勇敢者的遊戲決戰叢林》,並開出了1500萬美金的導演薪酬,這個價格在好萊塢已經算是大導演的片酬了,沈歡沒有拒絕,不過他希望能以歡歌的名義投資這部電影,哥倫比亞公司還沒有給出回複。
無孔不入的媒體已經打探到了關於《小醜》的投資收益占比,全球票房的65歸屬歡歌,電影的周邊及dvd收益屬於華納,
與中國製片方分賬相對較少不同,在好萊塢,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比如說,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就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
但是對於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說,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隻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也不能過分壓榨院線,否則要是遭到了院線的聯合抵製,就沒有那麼好玩了。
總的來說,對於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來說,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對於一部好萊塢電影來說,製片公司從海外票房上拿到的分成僅有40左右,並且由於美元的彙率不斷變化,使得收取海外票房分成變成了一件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事情。同時,政府征收關稅也會削減電影公司的分成。所以,比起海外票房收入,電影公司真正獲得收益還是得靠國內票房。
有媒體報道稱,歡歌憑借《小醜》的投資,僅這一部電影將會帶來超過25億美金的收入,除了股價的瘋漲,這也讓國內很多的影視公司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好萊塢,尤其是萬達和bat,據說已經鎖定了未來的20部好萊塢六大的電影,搞互聯網真有錢!
《羞羞的鐵拳》下畫,最終票房2268億,又是一部回報率嚇死人的電影,投資不到7000萬,加上宣發也才12億,僅票房分成就接近8億,華藝和光線的眼睛都快綠了,這特麼比搶錢還快!
電影市場的蛋糕就這麼大,歡歌吃的太飽,自然其他公司就倒黴了,很快中影和萬達都向歡歌發來了投資要求,開心麻花的下一部電影《西紅市首富》,歡歌不得不拿出來,平息各家的怒火,沒辦法,現在的形勢,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
目前的國內影視市場,中影集團、歡歌傳媒、光線傳媒、華藝兄弟、萬達影業、博納影業居於行業領先者地位。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影製發市場競爭格局變化更加明顯,處於領先者象限的傳統民營電影公司仍然由歡歌、光線、華藝、博納和萬達5家占據。以阿裡影業、合一影業和愛奇藝影業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影公司正在崛起。
自2016年5月以來,光線傳媒與光線控股一直在增持貓眼文化,截止2017年5月3日,光線傳媒與光線控股合計持有新貓眼微影5079的股權,傳統民營電影公司與互聯網基因強大的貓眼合作,製發與線上渠道的互補或將進一步提升雙方在電影製作發行上的能力。
2016年以來,無論電影票房如何起落,全國影院銀幕仍然在以每年800010000塊的速度增長;新銀幕主要分布在三線以下城市。與此同時,全國影院上座率仍在下滑,比2015年已經滑落6個百分點,這說明新增影院並沒有很好地吸引觀眾。
歡歌傳媒正在謀求收購武漢的天河院線,不過希望極其渺小,沈歡的意思還是自建影院好管理,並且這也算是公司的重資產,不論從哪方麵來說都是有益的。
中國的電影文化產業卻沒有和電影票房、收視率一路高歌猛進。當今的電影行業,編劇,導演,製片人已經逐漸地脫離了電影行業的創作核心,而具備了一定粉絲數量的明星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電影票房所在。
然而,帶來這樣的經濟效益的明星,並沒有出現在傳統媒體上,而是通過在非主流平台上通過對於自己生活側麵的展示以及話題的創作和展現來迅速達到一個比主流市場還大的“流量明星市場”。
進入17年以後,不斷地有業內人士在媒體上疾呼,就算是“粉絲電影”也應該符合電影創作規律,而不是濫用品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德雲社出品的《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有著超高人氣的“德雲社”相聲演員們轉戰電影行業反而票房慘敗,惡評如潮。
“快樂家族”的杜濤的《愛的帕斯卡》上映後隻有幾千塊錢,這也說明了觀眾欣賞水品在提升,電影市場的門檻也越來越高。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每一樣物品都是“產品”,產品受到的觀眾程度越高,商業價值就越高;而“明星”作為互聯網生態的一部分,粉絲和關注度越高,自身的價值就越高,同時,關注明星的那一部分粉絲也是影視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之一。因此,在我國,一部電影想要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和票房,邀請流量明星可以為票房和收視率一定的依據。
然而,很多的流量明星不是專業和表演係出身,他們擁有較高的人氣,卻在職業素養和演技上一直都備受詬病,這也就造成了“高流量,低口碑”的現象出現。
近幾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格局已經不再是傳統影視公司一家獨大了,很多有實力的公司比如阿裡、百度、騰訊,小米,樂視等都紛紛入駐電影行業,而這些跨領域的行業大鱷之所以入駐電影市場,必然是因為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