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華娛的日子!
從劇本都能看出來,《中國機長》幾乎就沒有拍攝難度,歡歌傳媒給了所有演員二十天的專業培訓時間,並且就在ch基地培訓,事件的人物原型會一對一的與演員溝通和交流,讓演員能夠熟悉在飛機出事的情況下,每一個崗位的機組人員的反應,以及當時是如何應對乘客的。
出演機長的張涵雨更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於是開拍前他登上飛機模擬器,開始了長時間的駕駛訓練,第一次試駕,降落時飛機重重的砸在地上,他甚至以為把裝置弄壞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後,他已經可以手動操控模擬器認準跑道平穩降落了。
好在維塔工作室對歡歌傳媒的項目比較重視,寧昊的《瘋狂的外星人》的特效也是在他們那做的。維塔的項目總監和特效部門的負責人都趕到燕京,和沈歡交流後期特效的視覺效果,
陳子茜則奔赴西安的一家航空設備生產廠,沈歡要按原比例造一架8633的模型,用於機艙內的拍攝,無論是耗資製造完整的飛機,還是支撐飛機的機械裝置,所用的技術都要比好萊塢更強、更先進。
寧昊的《瘋狂外星人》後期已經做完了,這段時間是他比較閒的時候,因此他來劇組客串的結果,就是減輕了沈歡的壓力,他可以主導在成都和拉薩的拍攝,沈歡不介意將他的名字寫在聯合導演一欄。
想起原時空19年的國慶檔,雖說是70周年大慶,可也沒必要把《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部大製作,聚集在一個檔期上映呀,完全是自相殘殺,就不能稍稍的挪一部電影放到暑期檔或者賀歲檔?
沈歡《中國機長》很有信心,今年的春節檔必然是,呃,猛地他想到郭帆的《流浪地球》也是在今年的春節檔上映,嚇得他一身冷汗,趕緊給宗帥打電話,讓他來自己辦公室。
“沈董,什麼事這麼急?”
“宗哥,你還沒對外宣布《中國機長》春節檔上映吧?”
宗帥搖搖頭,“前幾天才確定檔期,特效也不是在國內做,我還想找你問問時間上來得及不?”
沈歡有點尷尬的摸了下鼻子,“宗哥,我給忘了一件事,郭帆的《流浪地球》也是在春節檔上映,咱們可是占了40的份額,不能自己打自己呀,我想了想,還是把《中國機長》推遲到明年的五一檔吧。”
“你很看好《流浪地球》?”
沈歡笑了笑,“宗哥,這是咱國內目前為止耗資最大,動用人力最多的科幻片,我哪敢小看,咱們還是不要硬碰了。”
見沈歡沒什麼事了,宗帥也準備回自己的辦公室,剛走到門口又想起了一件事,“下午的《再見前任》提前場,你一定要到場,畢竟是田玉生到我們公司的第一部電影。”
“行,我準時到!”
既然說到《流浪地球》,沈歡也想問問電影怎麼樣了,自從上次給郭帆又批了一筆經費,這家夥連電話都沒給沈歡打過,現在肯定是在做後期,
“郭大爺,拿了我的錢,好歹吱一聲,知道你忙著做後期,沒忙到電話都不能打吧!”
“沈大爺,我最多陪你侃兩分鐘,正忙著呢,有事你過來都行。”
聽他說完,沈歡直接就掛了電話,反正中影又不遠,殺過去不久完了。到了中影,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沈歡找到了郭凡,他正和聶華老師商議片中的閃電和暴風的畫麵呈現。
《流浪地球》籌備時,郭凡和製片人龔格曾隨中影的康董前往美國頂級特效公司工業光魔交流,工業光魔是盧卡斯影業的子公司,無論是《星球大戰》還是《阿凡達》都有他們的參與。
但是,在工業光魔的特效報價單上,一個7至15秒的高難度鏡頭,便宜的是12萬美金,貴的要28萬美金。這對於《流浪地球》劇組來說是支付不起的。
雖然《流浪地球》的特效是中外合作的結果,但郭凡告訴沈歡表示75都是國內團隊做的,外國團隊隻參與了一小部分,主要還是國內團隊努力的成果。
除了數字特效之外,還有一部分很重要,那就是可現場拍攝的特效。叫做物理特效。包括風、雪、爆破、火焰、落石、水蒸氣、煙霧等效果。他們是來自中影集團物理特效組的聶華老師負責。
太空站最重要的戲份是失重場景的拍攝,這些鏡頭是由國內知名的動作指導嚴樺老師和他的團隊負責。他們還設計、指導了片中所有動作場麵、威亞特技的拍攝。
“嘿,我隨口那麼一說,你還真來了,電影不拍了?”
“我的事還用你操心,來看看你是怎麼把錢給我花完的,有沒有偷工減料!”
製片人龔格和聶華老師走了過來,“沈董,難得你還能想到我們《流浪地球》,要不是知道你忙,我都以為你忘了自己還投資了這部電影呢!”
沈歡也不見外,攤手示意他們坐下聊,“我不重視的話,老郭一個電話能騙我8000萬?你以為他是貂蟬呢!”
“哈哈哈!貂蟬也不值8000萬呀!”
“老郭,電影也拍完了,後期估計要多久?”
“後期至少還要3個月,不過不會影響春節檔上映的時間,你這個資本家可以放心,我估計票房怎麼也得有15億吧,不會虧的!”
龔格指了指郭凡,“你的心態可以呀,居然都想到15億票房了,說實話,這部科幻片拍完,我至少得休息兩個月,太累了!”
這兩人能不累嗎?一切辛苦都是為了剩錢。跟維塔工作室合作了一部分服裝道具的製作。在拍攝階段,維塔工作室製作的服裝才用了一個月,就已經壞得七七八八了。龔格找到維塔工作室交涉此事,他們壓根兒不相信,反問“是不是你們維護出了問題?”
等他們來了現場後,傻眼了,原來他們服裝根本經不起國內“折騰”!因為國內的使用強度遠超好萊塢同期水平。按照好萊塢的標準,主演穿戴這身服裝,每天穿戴6小時,實際拍攝隻需要4小時。
而在《流浪地球》的片場,主演花6小時穿上衣服後,24小時都沒脫下來過,通宵達旦地做大尺度動作,損耗程度可想而知。
“我們自己的科幻片,還得靠傳承說話,如果啥都要找外國人,還用咱們乾什麼!”聶華老師隻一次也是耗儘了自己團隊的每一份力量,也是想創作出最符合東方文化的科幻世界。
幾個人聽完聶華的話,都點頭符合。
中國科幻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內核。完善中國科幻內核這件事,外國人根本做不來,因為沒法把他們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統一到中國科幻的視覺想象上。
《流浪地球》劇組,針對中國科幻內核,就做了明確的界定
首先,它是基於劉慈欣在《流浪地球》原著小說建構的世界觀;其次,它必須具有中國人思維想法的人物行為邏輯。
另外,很多劉慈欣書中沒有詳細外形描述的物件,設計靈感也都來源於中國文化。比如,概念設計師張勃透露,關鍵性發動機的核心樣貌參考了古代地動儀的設計,而太空空間站的樣貌則是參考了古代計時器日晷。
“沈導,你覺得咱們《流浪地球》能有多少票房?”
“不低於20億吧,主要看市場的反響,如果口碑好,票房有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