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檢查一下錯彆字,多字少字,為書本增加一些,簡單的標點符號,方便閱讀。
校勘錯彆字,凡錯字以雌黃顏色塗掉。
彆字或多字,以雌黃圈之。
缺字,在字旁添入。
如果行距密集,則用朱砂畫圈,然後在上下空紙處標寫清楚。
諸點語斷處,以側為正。
有人名、地名等需要細分者,以中間加細點分隔,這就是頓號。
當然了想要校檢這些書,也不是盛長柏按著自己記憶隨便的改就行了。
像是後漢書,這種流傳下來還算比較多的版本,盛長柏就需要,把所有的版本都找出來。
逐字逐句的仔細斟酌,查詢各種資料之後,有充實的佐證,依據之後,才可以更改。
在大周朝校書,也是一件很嚴謹的事情。
當然了,嚴謹是因為盛長柏不是大佬,是大佬的話,盛長柏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校檢一些典籍。
甚至可以給科舉的經義,論注作疏。
校檢的時候,難免的可以夾帶一些自己的私貨。
那些古代傳下來的經史典籍,又沒有標點符號。
不好改原版文字的時候,也完全可以改一改斷句。
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一字一字之間,不同的斷句,一句話就完全是兩個相反的意思。
隻要科舉的時候,考官認同哪方麵的解釋,哪個說法就是‘顯學’。
想要做點大事,爭取一點學術圈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盛長柏就處於大周學術最高,最權威的地方。
也不好浪費這麼好的條件,等工作穩定下來之後,盛長柏就準備自己寫本書。
寫書,當然是為了傳播一些現代的思想,以後想做點事,搞點改革的也容易一點。
校書的事情,不是一件急事,慢慢的來做就行。
盛長柏也不是準備混日子,校書這件事本身,還是挺有意義的。
如果不是大周朝,官方一直矢誌不渝的校檢,印刷,傳播書籍的話。
科舉也不可能那麼興盛,也不會從寒門之中,湧現出那麼多的人才。
雖然這大周朝的寒門,並沒有那麼“寒”。
怎麼算也是,平民之中的上等人家,起碼也要買得起,借得到,由朝廷印刷出來的,做工精美,錯漏最少的官版教材。
好多沒錢的平民之子,都是讀的民間盜印教材,各種傳了n手的手抄本。
都不知道會有多少錯漏,教材都是錯的。
怎麼可能能打下好的基礎。
在最重視默寫的初級縣學,州學)教育中,拿著錯版教材,這些人不管再怎麼學,也不可能考的進去。
官學這些人都進不去,最簡單的拜得名師之路,直接就讓這些人自己給堵死了。
其他路,肯定都要比考進官學,更加難走。
寒門也大半出自世家大族的旁枝,經商的富裕人家,鄉間的大小地主。
但是大周朝的仕途,總不是像之前朝代,被世家高門完全的壟斷。
這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平民的上升渠道,算是真正的打開了。
盛家也是出自寒門,但是盛家也不好說就隻是普通平民。
在改朝換代的時候,盛老太爺也是賺下了偌大的家業。
到了盛長柏這一代,三代皆中進士,盛家才成為官宦世家。
如果稍有一點差錯,斷了考中進士的傳承,斷掉兩代人,盛家就又可以說是寒門了。
寒門站了起來,離平民能站起來,還是有一大段差距的。
平民想要出頭,還是很難的,普通的平民,根本就承擔不起進學的花費。
還是要先努力賺錢,才有寒門出貴子的可能。
大周朝是優待讀書人,但也要讀到進士,才能享受到大部分的優待。
縣學,州學,甚至太學,一共招收不到多少學生不說,就是招收進去了,也給不了學生,太多的補貼。
供養一個人讀書,脫產讀書二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還不確定有確切的回報,哪是一個平民之家可以承受的。
多少的‘小康’之家,經過幾代的積累,才邁向了小康。
供養一個讀書人之後,輕易就讓家庭返回赤貧了。
...
第一天上班,盛長柏就胡思亂想了不少的事。
初步想好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先在邵文館混上幾年。
這段時間,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理政,和文壇揚名。
然後就申請外放,到地方上任上一任或者是兩任,通判,知州,知府,知軍的都可以。
然後就可以,再回到汴梁,在中央發展了。
這就差不多定下了十年規劃,等這段時間過去,可以看情況,再規劃下一個十年。
胡思亂想的時間過的也挺快,盛長柏把需要的書,給找出來。
沒有看上幾頁書,就到了下衙的時間。
出了宮門,盛長柏也沒有等盛紘,一起回家。
帶著剛認識的幾個同僚,就奔著樊樓去了。
第一天上任,為了以後工作方便,請同事吃喝一頓,盛長柏可以接受。
這算是同事之間的必要交際,哪個時代都會有。
偶爾的話盛長柏沒有意見,也就相當於現代去個ktv了。
但大周朝大部分官員,不是偶爾,就是每天的例行活動。
下班之後,聚上一堆人到青樓楚館吃吃喝喝,舉辦各種宴席去。
這已經形成一直社會風氣,盛長柏這是私人請客,花自己錢。
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公款吃喝,用朝廷的錢,給自己找花魁,這怎麼看都是過分了。
單看大周朝這些朝廷官員,驕奢淫逸的場麵的話。
完全看不出來,大周朝現在四麵皆敵,四麵楚歌的場麵。
隻能說封建社會的官員生活,實在是太腐朽了。
好幾年了,盛長柏都適應不了這樣的日子。
大周朝把樊樓這種高級青樓,收歸國有還是很有道理的。
要不然朝廷好不容易收上點賦稅,都讓官員,糟蹋到青樓裡麵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