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三年一屆,已經算是科學和合適,這方麵也不能改。
最後一部分的官員,來自於蔭補。
大周對臣子的善待,體現在方方麵麵。
大周朝蔭補的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在各朝各代之中,都獨占鼇頭。
大周也是第一個對蔭補進行了數量化的規定的王朝。
也就是說,蔭補的數量直接和官員的職位有關。
高級官員,比如說參知政事,也就是副相,不僅僅可以蔭及自己的子孫,親戚,甚至是自己家的長隨,門客,也在蔭補範圍之內。
總而言之,每一個當官的朝廷都分配了名額。
高級官員退休了,也有蔭補的名額,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而在特殊的時期,皇帝登基、皇子誕生這些重要的日子,大周也會對官員進行額外的蔭補,分發額外的名額。
雖然這些蔭補的官員,都因為沒有正經的科舉出身,大多前途有限。
但是大周朝冗員最嚴重的,恰恰也是基層官員。
開國初期,大周得國不光彩,為了拉攏讀書人,趙家都是各方麵儘量的厚待讀書人,方便獲得支持。
現在趙家已經統治了大周大幾十年,正統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
已經可以適當收回一些過分的厚待。
“盛卿,這麼做,會不會顯得朕有一些刻薄寡恩?”
想要搞改革,肯定要促動各方麵的利益,想要當一個仁宗皇帝那樣各方稱讚的老好人,那肯定不可能。
但是新帝這樣做,肯定比趙宗全為了一己之私,搞黨爭惹得一片罵聲值得。
“真的心懷天下的官員,都是可以理解陛下你的。”盛長柏安慰皇帝道,盛長柏年紀不大,皇帝比盛長柏還要小上兩歲,就是坐上了帝位,也需要人鼓勵和支持:
“再說了也不至於有太多的人反對。就是削去了官員的大半蔭補名額,官員自家子孫也足夠用。隻要官員的子孫,還可以得到蔭補,就不會有什麼人強烈的抵製。”
盛長柏和新帝聊完,新帝和幾個忠臣商議之後,也就正式提出來官製改革。
“則誠,你對官家提出,要解決冗官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朝堂都熱鬨了起來。”海嶽父對盛長柏揶揄道。
這一次,盛長柏算是捅出了一個大事,讓這個朝堂都跟著忙碌了起來。
“嶽父,你我都知道,大周的三冗問題,已經到了不解決不行的程度。”
對於冗官的問題,盛長柏還是參與不了太深。
真正的操作,還是要位置更高的朝堂重臣來。
火速從三司副使,提拔為三司使,又晉為參知政事的老丈人。
就是解決冗官,裁撤衙門,改革官製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新帝是真的看不起,支持自己爹趙宗全胡作非為的宰相,副相。
大概還是認為這些人沒有道德,沒有底線,沒有做宰輔的基本堅持,操守。
根本就不敢把事情交給幾個人來做。
繼位之後,很快了就提拔了幾位宰相,副相,幫著自己處理朝政。
雖然暫時還沒有罷掉之前幾個的相位,但這幾個也已經遠離了權利中心,皇帝有事也不跟幾個人商議,算是已經完全靠邊站。
沒有把幾個人直接罷免,也是新帝顧忌幾個人,是趙宗全留給自己的老臣。
想要給這些人一個體麵,也是給趙宗全的體麵。
疏遠了這些人,是希望這些人知難而退,自己告老請辭。
“你有什麼想法,都細細的於我說來,畢竟這件事既是你提出來的,你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了。”海嶽父皺著眉對盛長柏說道。
改革這種事,後世可能認同的多,其實對當下來說,基本都算出力不討好。
改革的目的,肯定就是朝堂要收回一部分利益。
這就免不得要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會滋生出不少的反對者。
改革這種差事,從來都不是好乾的。
這個時候海嶽父升為副相,主持這件事,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既然升為宰相,肯定希望可以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負。
想要做事,就沒有不得罪人的。
跟韓章一樣,當宰相隻是維持朝堂穩定。
大周算是在慢性等死,毫無意義。
“跟嶽父比起來,我這點為政經驗,哪裡有值得說的。既然泰山大人你問起來了,我就簡單說一點,希望嶽父在改製的時候,不要忘記,太祖太宗搞這套,各衙門分權而治的初衷…”
大周朝現行的這種,各部分交叉管理的政治製度,冗官嚴重的情況,可以說老趙家自己故意為之。
目的是防止文臣,用文臣打壓武將,也要防止文臣的權利過大,沒有製約。
所以就創造了這種,職權不清,各方掣肘,效率極低的政治體係。(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