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負責打雜,雜役的廂軍之外,西北也有自己的軍事力量。
就是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由本地子弟為主要人員組成的鄉勇。
這些鄉勇也可以說是西北各方,最強大的一股力量,就是大周朝鼎鼎有名的“西軍”。
這些年西軍隊戰力,已經不輸於普通的禁軍指揮。
如果禁軍沒有改革,持續性的**,荒廢下去。
這些西北鄉勇,戰鬥力超過禁軍,隻是遲早問題。
“這裡畢竟是邊州,百姓和軍隊時刻麵對著西夏賊兵的威脅,和其他自然也不一樣。”
秦州的知州姓王,三十多歲不到四十,也算是朝中的重點培養的對象。
畢竟秦州這種地方,屬於邊疆重鎮,朝廷任免秦州的官員,從來都很是慎重。
現在馬上就要退居二線的韓章,當初也任職過秦州知州。
王知州在大宋的這麼多文官裡麵,也算一個知兵之人。
十多年前中進士之後,就一直在西北地區任職。
了解兵事,又了解西北,所以才能擔當秦州知州這樣的重任。
單從履曆上來看,王知州確實是比盛長柏的屢例,更適合擔任秦州知州。
這個王知州,也和盛長柏的交際圈,沒什麼乾係,和王舅父家沒什麼淵源,也不是海家的故吏。
關係能處的怎麼樣,都要看盛長柏自己。
“秦州的兵士確實頗為精銳。”
盛長柏讚同的說道。
隻從盛長柏的個人觀察來看,現在西北的軍隊,其實戰力並不能算差。
和西夏交鋒,一直處於下風的原因。
除了騎兵對步兵的絕對優勢,打不過還可以跑之外。
大周對於軍隊的指揮,也是關鍵。
每次西夏兵的小股入侵,也隻是最先,打大周一個出其不意。
等大周方麵反應過來之後,西夏也就輕易占不得便宜。
在一些局部地區,西夏兵吃虧也是常事。
但是等到了雙方有大規模會戰的時候,大周變了指揮,軍隊沒有了自主權,往往都是陷入劣勢。
“雖然我們西軍各方麵,各方麵待遇遠不如禁軍,但是精銳程度不差於人。”在西北任官十幾年,王知州明顯對西北有了感情,把自己也當做是一個西北人。
“盛禦史到了咱們秦州,也有半月,不知對咱們秦州可有什麼想法?”王知州繼續說道。
“明公把秦州治理的不錯,我初來乍到的哪有什麼意見。”
盛長柏不好直說,還是要日常客氣,謙虛一下。
“盛禦史通判徐州的時候,政績斐然,我也聽過一些,還是希望盛判能夠一施所長,惠及咱們秦州軍民百姓。”
畢竟也是中過進士的文官,雖然處於軍鎮,行事看著雷厲風行不少,但是文官中間的禮貌還是有的,還是順著盛長柏的話,說了下來。
“那我就說上一點。”
這一次盛長柏也就當真了,也不想等經過一段時間,兩個人熟悉了再說。
時間還是挺珍貴的,也不適合那麼浪費。
“第一點就是,汴梁到秦州道路艱難,糧食轉運不易,損耗巨大,咱們秦州還是要發展自身潛力。現在汴梁有一種良種,頗為適合咱們秦州地區種植,過一些時間之後,良種就會送來,推廣一事,還需要明公幫忙。”
第一件事,還是要推廣土豆,秦州境內河流交錯。
土地其實也算是肥沃,本是一個適合種植的情況。
但是因為境內山陵縱橫,許多地形都是山地,丘陵。
就算是土地不錯,種植的條件也就沒那麼好。
加上秦州駐紮軍隊甚多,人吃馬嚼,消耗巨大。
本地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土豆這些高產的作物,還是有推廣的必要。
“如果良種真的有效,我一定鼎力支持。”王知州回道。
“第二件事,我對於來秦州交易的番邦,有一些想法。除了想要再多為大周交易一些馬匹之外,我更希望可以收服這些人,為大周於已用。”
第二個就是招攬一些番兵,作為大周的雇傭軍。
畢竟這些人,同樣是遊牧民族,在馬背上長大。
和西夏兵的差距,其實就在武器裝備上。
雖然大周現在的冶煉技術,也要差上西夏一些。
就算是大周的皇室,也以得到一把西夏出產的寶劍為榮。
但是不說,大周的冶煉技術方麵和西夏的差距不算太大。
就是差距巨大,盛長柏也有自信,自己攀一把科技樹,可以把這個差距給趕上來。
之前沒有搞,也是因為大周一直忙著搞內鬥。
完全沒有開拓之心,就是提高了冶煉技術。
武器鋒利,也隻是可能造成大周更多的人口傷亡,完全沒有必要。
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新帝心懷大誌,一心想要超過先祖的功業,比肩漢武。
為自己一脈能夠,足夠資格繼承皇位正名。
有決心,有能力,盛長柏也就可以幫上一把,攀一下武器的科技樹。(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