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壽寧侯!
文淵閣。
徐溥說道“兩位已經看到了,陛下有意開海,此事該如何是好?”
劉健搖了搖頭,說道“此乃祖製,改不得!”
徐溥轉眼看了看丘濬,問道“丘公覺得呢?”
丘濬抿了口茶,慢慢悠悠地說道“方才壽寧侯講個那個故事,兩位怎麼看?”
劉健回道“壽寧侯熱衷商賈之道以及各種奇淫技巧,且心態浮躁,朝廷大事豈可等同兒戲?”
徐溥點點頭,說道“希賢所言不錯,壽寧侯行事不循常理,衝動至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實在難堪大事。”
等他們說完,丘濬放下茶碗,說道“兩位說的都對,壽寧侯此人的確非常地……”
饒是丘濬學富五車,想了半天,卻也沒個合適的詞彙。
“非常地……這個……不靠譜,但是呢,我等不妨仔細回想一下,自昌國公薨逝,壽寧侯接任爵位以來,所作所為,雖說胡鬨,可曾有傷天害理之事?”
“這……”
徐溥認真想了想,好像還真沒有什麼罪大惡極的事,要說有吧,以前對付何忠的手段太過卑劣,可事實證明,何忠是奸佞,所以說,用什麼手段都不為過。
這時候,劉健突然說道“當然有,三個月前,求賢學院柴永年,曾被壽寧侯搶走一件白玉老虎,光天化日,強搶他人財物,這還不算傷天害理?”
丘濬哈哈一笑,說道“此事老夫有所耳聞,據說是建昌伯所為,那壽寧侯事後親自將玉器還了回去,還被希賢追著打了一頓,可有此事?”
劉健哼了一聲,說道“這兄弟二人本是一丘之貉,誰搶的有什麼區彆?”
幾人正在交談,有一名差人進來,拿著一份詔書,道“陛下剛剛草擬了一份旨意,要內閣頒發出去,請幾位大人過目。”
徐溥接過之後看了一眼,然後木然地將聖旨放在案牘上,隨即看了丘濬和劉健一眼,說道“陛下的旨意來了,開海……”
“什麼?”劉健當即嚇了一跳,弘治皇帝雖然暗示有開海的意圖,可畢竟還沒跟內閣大臣們商議呢,就這麼把聖旨發下來了?
三位內閣大臣之中,隻有丘濬表示過支持開海,但是對弘治皇帝突然發聖旨這件事也是連連搖頭。
我支持開海是我的事,但是你發聖旨不跟內閣商量,這事就不應該了!
劉健繼續說道“海禁絕不能開,一旦開了,你我如何向滿朝諸公交代?況且皇上連咱們內閣都沒有知會,就突然下聖旨,讓內閣頒發,此例一開,隻怕……”
說到此處,劉健搖搖頭,顯得很無力。
事實上,這一次的鬥爭不僅是內閣,支持海禁的眾多官員都有些無奈,從前他們為皇上效力,精誠團結,就算有再大的困難,至少也可以同心協力,可是現在不同了,人家突然變了,這就讓人很鬱悶。
等劉健說完,徐溥看了看沒有表態的丘濬,說道“封還吧,這聖旨,內閣恕不奉旨。”
陛下若真要鐵了心開海,自己還可以在朝堂上據理力爭,但是你不跟人商量,內閣奉還敕旨至少表明了態度。
所謂封還,就是當內閣認為皇上的旨意不能接受時,就將奉旨重新送回宮中去。皇帝的聖旨要想實施,就必須先經過內閣草擬,內閣草擬之後,再送去司禮監批紅,此後再送回內閣,由內閣將旨意送去相關的部門,具體實施。
一旦內閣不草擬,那這聖旨就等於少了效力,畢竟皇帝就是再大,他說的話也得有人施行才成,若隻是情況緊急,來不及通過內閣,可以發中旨。或者是尋常的冊封聖旨,內閣不參與也勉強可以。可是像開海這樣的大事想要繞過內閣卻是不可能的。
內閣封還,宮中就沒有任何辦法了。
隻是在座之人卻都知道,一旦封還,這內閣和宮中的關係就鬨僵了,這種事真要做出來,後遺症卻也是不小,隻是事到如今,卻不得不做了。
丘濬頜首點頭,道“如今也隻能如此了。”
朝廷中的消息越來越讓人心驚肉跳了,皇上下了聖旨,卻給內閣封還了回去,到了第二曰,又是一道聖旨下來,仍舊是開海,內閣這邊已經感覺到無窮的壓力了,在他們現在看來,主要問題已經不在是開海和禁海之爭,而是弘治皇帝這種態度,實在有些不應該。
事實上,曆史上弘治皇帝和文臣隻見的關係非常好,而且特彆重用老臣,這也是弘治中興的關鍵,但是,如今事態發展已經偏離了曆史的軌跡,弘治皇帝不再循規守矩,竟然喜歡一些標新立異的東西。
當皇帝的禮賢下士,做大臣的當然不會不給麵子,但現在也是騎虎難下,若是不表明立場,難免會被人認為內閣為虎作倀,會認為內閣是磕頭蟲,到時候就算皇上那邊不怪罪,等到天下議論紛紛起來,內閣大臣也非要致仕請辭不可。
這就是人在其位,身不由己,多少內閣大臣栽在皇上與內閣的鬥爭上頭,為的就是這種事,徐溥三人的壓力大到了極點,最後不得不仍舊將皇上的第二道聖旨封回去。
寒冬臘月,窗外飄著鵝毛大雪,屋子裡燒著木炭,三位內閣大學士坐在一起喝著茶,因為最近天氣寒冷,城中木炭吃緊,宮中下發的木炭也縮減了,三人隻好將三份木炭拿到一個屋子,這樣才勉強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