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神三國!
果然不出黑衣人所說,公元226年,6月29日,曹丕在洛陽病逝,享年40歲。
臨終之時,封司馬懿為侍中,並設立了四大輔政大臣,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人輔佐曹睿朝政。
曹睿年少登基,因曹丕此人非常小心謹慎,其子從小也受其熏陶,對朝廷一切也是執掌的非常的牢固。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利用這四位輔政大臣之間的矛盾,讓他們相互製衡。
曹睿這位皇帝,想儘辦法將這四位輔政大臣的權力慢慢的給收回自己的手中。
幾乎曹丕給他安排的這四位輔政大臣被他成功的架空了。
看似大魏的朝堂上平靜,但實際上一場危機正在緩慢到來。
227年春天,諸葛亮將大軍進駐漢中,開始籌備北伐曹魏。
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陳述出師的原因,表明統一中原的希望,開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將領魏延提出子午穀之計,請諸葛亮發萬兵給他出子午穀襲取潼關,與由斜穀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這樣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但諸葛亮不許。
派由趙雲、鄧芝率一支軍馬作為疑兵,由箕穀擺出要由斜穀道北攻郿城的形勢,以吸引魏軍。
諸葛亮則親率主力向祁山進攻。
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響應蜀軍,同時魏將薑維投降諸葛亮軍,關中震驚,在洛陽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軍救援,親自到長安坐鎮,派大將軍曹真督軍至郿縣防禦趙雲、張郃領兵抵抗諸葛亮。
諸葛亮也派遣馬謖為前鋒,到街亭設防。張郃在街亭與馬謖相遇,可是馬謖不遵循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而張郃派人截斷其水源,大舉進攻,蜀軍大敗,馬謖逃走,街亭失守。
同時,趙雲在箕穀也出兵不利,諸葛亮取西縣千餘家,後引兵退回漢中。
諸葛亮退回漢中後,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張郃平定。
而諸葛亮,把違犯軍令、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收獄。
同時,蔣琬來到漢中,希望為馬謖求情,諸葛亮為遵守軍令,揮淚斬馬謖,另外對有功的王平則給予封賞。
諸葛亮則上書自貶三等,並作了自我批評。
在諸葛亮北伐之際,同時曹睿也對新城的孟達稍有疑慮,當得知新城的孟達有謀反之意。
魏明帝曹睿,派遣司馬懿率領五萬大軍討伐新城。
並且率兵駐守荊州,官拜荊州都督,以防備蜀漢北伐之際,東吳趁機北上。
當蜀漢進行北伐之時,東吳確實有北伐之意。
但是司馬懿在荊州命令軍隊堅守不出,東吳無法進軍。
當得知蜀漢大敗之後,也相繼撤軍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懿真正的開始掌握了一定的兵權。
這一次北伐失敗之後,也讓為名帝曹睿明白了東吳這個禍患。
於是派遣大司馬曹休,親自率領軍隊南下和東吳周旋!
公元228年8月,曹休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東吳得知此消息之後,命令陸遜率軍迎擊。
魏吳兩國石亭之戰開啟!
八月,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賜予黃,手執馬鞭接見了他。
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彆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
曹休知道被欺詐,仍然仗恃人多,打算就與吳國交戰。
朱桓對孫權說“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若能讓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麼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
請求用我的部隊斷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準南,劃分許昌、洛陽,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切不可失!”
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於是沒有采取行動。
起初,曹休上書請求深入呈地以接應周魴,明帝命令賈逵率兵向東與曹休彙合。
賈逵說“賊兵在東關沒有防備,肯定是在皖城集合部隊,曹休深入與敵作戰,必定失敗。”
於是部署各將領水路陸路同時並進,行出二百裡,擒獲吳國人,說曹休大軍戰敗,吳國正派遣兵士阻斷夾石通路。
將領不知怎麼辦好,有的想等待後繼部隊。
賈逵說“曹休對外兵敗,對內路絕,進不能戰,退不能還,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恐怕支持不到天黑。
敵軍因為沒有後續部隊,所以隻追到夾石,現在我們急速進軍,出其不意,這就是所謂的‘先聲奪人,以挫傷敵人的土氣’,敵兵看到我軍來到,一定退走。
假如我們等待後援,敵軍已將險路切斷,兵雖多又有什麼益處!”
於是以加倍的速度行軍,沒途設下許多旌旗戰鼓作為疑兵。
吳國人從遠處看到賈逵部隊,驚恐撤走,曹休於是才得以返回。
賈逵據守夾石,供給曹休士兵糧草,曹休部隊才振作起來。
開始,賈逵與曹休關係不好,等到曹休失敗,依賴賈逵才得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