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在讀書的時候借故離開,
他這種老學究一般情況下是很難接受的。
現在還未正式的出閣講學,東宮又尙屬首次,因而捏著鼻子認了。
但說起來,其實是心中失望的。
“進府說吧。”
其實也沒什麼出奇的地方,
一個太監進了擷芳殿,附耳說了幾句,太子就說有事離開。早年間,一些頑皮的皇子會用這種法子逃過課。
謝遷聽了後也覺得味道不對,
原本他想了很多種可能,就沒想到是這一種。
“為東宮出閣講學一事,群臣和殿下之間爭了許久。這次,也是因為殿下的孝心,想要為陛下分憂解勞,眾人意識到殿下本身已有讀書之念,這才作罷。在我看來,這是願意等這幾個月的關鍵。”
謝遷有些憂慮,“若…先前那般隻是殿下用來拖延時間之術,之後怕是……”
王鏊先前陷在讀書的禮節之上,對於朝政,還是謝遷更敏感些。
現在他聽了這話也意識到或許之後會有大麻煩。
“唉……”
“事情還未有定論,濟之不必如此歎氣。”謝遷勸說道。
“於喬,此番在東宮對奏,我能感覺到,太子殿下不似尋常孩童,望之穩重有禮,教之聰明好學,論聰慧或不亞於當年的宣宗皇帝。有這樣的才能,若能教導有方,將來哪怕是當今聖上亦有不及。但若……”
謝遷明白了,“但若隻是一種假裝好學的姿態,就太可惜了,是不是?”
王鏊不可置否,“我一人倒沒什麼,但大明、朝廷的損失可就大了。”
“所以,濟之更不可歎氣,既然太子是可造之材,你我不更應當勉勵而為,將太子教導成為一時英主嗎?”
王鏊受此鼓舞,心中失望稍緩。
“學海無涯苦作舟,希望殿下也能明白這個道理。”
正談話間,府中管事忽然來稟告。
“老爺,謝閣老。剛剛宮中傳來一件如戲文般的趣事。”
“喔?快快說來。”王鏊催道。
管家說:“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乃是太子殿下在皇後娘娘麵前,救下了兩名宮女。個中緣由,說是因為兩名宮女行事不慎,險些衝撞了殿下……”
聽到這裡,王鏊一緊張,他離開的時候還好好的,不會出啥事吧,“昨日衝撞的?殿下可有大礙?”
“老爺放心,殿下無礙的。回到東宮之後,內侍官問:殿下今日為何饒恕那兩位宮女?”
“殿下說:她們是無意之舉,我也沒有大礙。不必過多苛責。”
王鏊和謝遷都是極聰明的人,話說到這裡,他們大概能猜到為何是太子在皇後娘娘麵前救下了。
太子饒了,可不是真饒了。
關心太子的人,可不得把那兩名宮女剝層皮?
謝遷猜道:“該是殿下去的及時,陛下和娘娘還未來得及懲戒,才有救人這一說。”
故事到這裡,也就那麼回事,不算什麼。
但管家又說:“好叫閣老知曉。此事傳開,乃是因為殿下料事在前,回東宮之後便吩咐內侍官張永仔細關心了那兩名宮女。否則,皇後娘娘一道旨意,又怎麼來得及?”
王鏊和謝遷下意識的相視一眼,“殿下竟思慮到了?”
這便不簡單了,不隻是聰明,更是一種仁厚。一個太子,竟然願意為了宮女花心思,這還不夠仁嗎?
“是了。”
管家的確認這讓王鏊忍不住起興擊掌,“當年北宋仁宗忍渴而歸,流為一時美談。今我大明可出兩世仁宗,必甚於趙宋!”
這話不讀書是聽不懂的,但謝遷是誰?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可賀!可賀!”
宋仁宗是評價極高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深受愛戴。
說他忍渴而歸,是指有一次宋仁宗在後花園行走,因為口渴一直往後看,但是什麼也不說。
回宮之後立馬找水喝,噸噸噸的幾大碗下去。
這讓身邊的人疑惑,皇上想喝水還不容易,怎麼會渴成這樣?
仁宗解釋說:我剛才回頭看,發現沒有人準備茶水,如果我問起來,就會有人因此而被治罪了。
由此,眾人皆知皇帝的仁厚。
文人大概都是喜歡這一類可以像故事一樣說出來的事跡的。
所以皇宮裡的事,很快便傳了出去。
王鏊興奮,開懷暢飲,並且立下宏願說:“於喬說的對,太子有這樣的美德,我一定全力教導,使之日後可以成為媲美堯舜的賢君!”
好家夥,剛剛還是當今聖上不及,現在就是可以媲美堯舜了。
可見仁這個價值觀,在儒家文人的心中是多麼的重要。
“濟之,你再想想,殿下半道借機離開,也許不是借口,豈知不正是因為救人?!”
這話一說,
王鏊恍然大悟。
“當時殿下說得正是去坤寧宮!”他一拍腦袋,自嘲起來,“可笑可笑!我這氣量差得太多,竟為此長籲短歎,哀歎不停,原來殿下是為救人而去。”
“哈哈哈。此事是喜不是憂。濟之心中的憂愁也可解了。”
老管家在一旁也是開心的,“老爺、閣老,不出幾日,此事必定在京城的酒樓茶館傳頌而開,到時候人人都知道,咱們大明朝有個聖太子,天下百姓亦有福了。”
王鏊是深受儒家‘荼毒’的,一旦太子真表現這樣的德道,那他真是要仰天長笑了。
不過謝遷又陷入了新一輪的懷疑,“這次營救宮女,以皇後對殿下的寵愛,請旨收回成命不難。可貴的是殿下竟能提前預料,濟之,難不成殿下身後真有高人?”
一個七歲的孩子把這種事都能想到前頭,這智多如妖了!
“說不定就是那個楊廷和!”王鏊一拍桌子,因為他思來想去也隻有這個人了,旁人都沒和殿下接觸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