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關心的其實是劉大夏。
但太子說的是浙江的那些官員。
其實,乾清宮的這暖閣裡,又有幾個是預計到太子的心思的?所以此話一出,眾人都有些詫異。
君君臣臣、君子小人的這套把戲,他是真的沒興趣。
皇帝追問:“朕,是說劉大夏之事。”
“劉尚書如何處置,兒臣沒有意見。兒臣原本就是來向父皇稟告浙江窩案一事的。”
劉大夏此時頓悟開來,
東宮竟壓根就沒將他放在眼中。
不過話說回來,什麼叫依律?處置貪墨官員的祖宗成例又是什麼?
為什麼犯罪事實查清,
太子的建議卻並未得到一眾官員的讚同?
原因就是這個所謂成例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老朱這個人處理貪官那是史上獨一檔,
大明律——凡官員受賄超過60兩銀子,直接斬首。
換句話說,這次從李儼才到徐若欽,太子的要求是全都拉出去哢嚓了。
弘治皇帝登基至今,就沒辦過這樣的大案。
甚至於從永樂起到現在,就沒辦過這樣的大案。
其實我們要糾正一個概念,就是貪汙受賄這個罪,在古代並不嚴重,不是說它造成的後果和帶來的影響不嚴重,而是因為那會兒人本來就是有差彆的。
在古代,人就是有尊卑等級的,我是貴族、你是平民,甚至還有賤民,我們就是不平等的,我吃好的、你吃差的,這是應當的。
甚至不少英明的皇帝還喜歡用貪官或者也可以忍受貪官。
有的時候皇帝還特彆希望一些武官貪汙一些。
在皇帝的概念裡,他富有四海,天下都是他的,多取一點給某個他喜歡的人或者為了達成某一種政治目的,這又怎麼樣呢?
而且儒家大臣也長期宣傳一種叫‘寬刑罰’的治國價值觀。
它經常和‘勸農桑’、‘興教化’這種治國之策放在一起說。
尤其秦二世而亡,秦法的嚴苛也一直是被拿來教育皇帝的反麵例子。實際上,秦法嚴苛,還造就了秦統一六國呢。
反正曆代大臣是不喜歡嚴刑峻法的,理由很簡單,
刑罰一嚴,誰最難受?自然是大臣。
所以像雍正這樣的皇帝名聲就不好。
而康熙皇帝是受儒學影響極深的,他到晚年開始怠政,且一味以寬仁為主,導致康熙末年的官場極度腐敗。
弘治對於官員的寬仁也是出了名的。
有此作為背景,
其實就可以理解,朱厚照所說的處置浙江案的辦法,並不為此時的皇帝、大臣們所接受。
因而他一出口說必須依律懲治,
所有人的腦海裡都是三個字:太重了。
造反殺頭、抗旨殺頭、欺君殺頭,當了官,已經是剝削階級了,行使一點剝削權力,這也要殺頭?
劉大夏也沒想到,太子竟有如此狠絕之心。
其實這件事低調處理對他還好些,那麼多人全殺了,肯定是全國震動,那麼他劉大夏此次在這裡出的醜,也就人儘皆知了……
就是不知道這個方麵,是不是也是太子故意的。
另外一邊,李東陽馬上說道:“殿下,若此案如此辦理,怕是會引起太多非議,天下官員都會風聲鶴唳,他們會想,太子是不是要恢複太祖時的做法,浙江是不是隻是個開始?如此人心惶惶,恐於國事無益啊!”
弘治皇帝也沒想到是這樣,“太子,此案若是這樣辦……拔出蘿卜帶出泥,最後怕是不止王華交代的這幾人,到那時又當如何?”
朱厚照這個人,他是有明確目標的人。
他的目標就是強國。
他不能夠接受,這片曾經有過漢唐威武的土地,天天給韃靼人想打就來打一頓。
所以有些事,他不爭,比如劉大夏怎麼處置,但有些事他必爭。
主要是查出這種性質極其惡劣的案子,如果還是輕輕揭過,他再想把吏治搞好,可就難上加難了!
所以朱厚照鄭重行禮,“父皇,此案若不這樣辦,民心還守得住嗎?!兒臣知道天下官員,貪墨超過60兩白銀的數不勝數,可那些人、那些事沒有被捅出來、沒有被捅到君前,兒臣以為,這應該是一條底線:便是任何人、任何事,所行違法之事隻要被捅了出來,朝廷就必須要給一個說法,如果朝廷都不能替天行道,那麼百姓就隻能揭竿而起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