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察使呢?”
閔珪忽然開口,“殿下,臣願舉薦刑部主事彭澤。”
這個名字朱厚照沒聽說過,他隻問了一句,“有地方的政務經驗嗎?”
“有的,彭澤乃是由徽州知府轉任刑部主事的。”
“好,下去以後吏部查看該員的考績,若是一等、二等則調為浙江按察使。”
閔珪較少主動推薦官員,偶爾開口一次,朱厚照是會同意的。而且閔尚書也是性格剛直的那種,一般的官員如果不夠果敢、或是偽君子,都入不了他的眼。
但太子殿下問了一句‘有地方政務經驗’則頗有些講究。說起來,改變官場的風氣,使其往務實的方向轉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一封聖旨就可以做到的。
就是要在提拔官員的過程中,一次次的強調實際工作經驗的重要性,所以文官們才會將心思用在地方。讓那些每日隻知論君子、小人之差彆的官員不吃香,就是朱厚照要達到的目的。
省級官員定下之後,幾任知府也要用心選擇。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基層的知府比省級官員更為重要,布政使、按察使是接觸不到很細的東西的,所以知府更不能搞浮誇。
浙江這種賦稅大省,朱厚照不願采取‘打贏了還撤退’的辦法,便叫著王鏊說:“這幾人便交由吏部先擬定吧。”
一般太子這樣說,王鏊這個吏部尚書就懂了。
而剛剛退回去的閔珪細細想了一下,還是出來說道:“殿下,臣以為是不是也選任一些非書院出身的官員,加以鍛煉?”
加以鍛煉是借口了,一種好聽的說辭。
閔珪不是那一幫人,朱厚照知道,前幾天閔尚書還上疏替太子陳辯,並指明朝中有些官員私下議論朝廷的國策。雖說這本奏疏沒有成功讓太子采取什麼措施,但那是因為朱厚照有意在醞釀這個局勢,並不是閔珪的建議有錯誤。
持這種態度的大臣這個時候提出這種建議,朱厚照也不妨聽一聽,“為何?”
閔珪有些憂慮的說:“此次浙江案的處置,朝廷之中本就有禦史和各科給事中提出異議,他們當中一些人變為白身之後更加大膽妄言……且所謂治國乃平衡有道,若是儘皆出於書院,臣恐非議更甚。”
非議更甚?
朱厚照心想,這樣說來派遣到浙江官員這事倒是可以做成一箭雙雕之局……
“劉閣老,你覺得大司寇所言是否有理?”
劉健觀察了一下剛剛太子的神色,心中疑慮不敢多說,就道:“朝廷派任官員是以是否對浙江局勢為準,書院的官、非書院的官都是朝廷的官,也都是殿下的官,何來區分?”
朱厚照忍不住輕笑,這個老狐狸。
“大司寇,你聽到了。咱們就聽閣老的,以對浙江局勢有益為先。”
閔珪就是這樣提一下,能不能行看殿下。這些問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關鍵問題,不同意他也就不追下去了。
“謹遵太子之命。”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既然定了,那麼就照此辦理。明年,內閣要擇機派官員前往浙江巡查,看看當地社會環境恢複的如何,百姓、商人的生活是否井然有序。如果有什麼問題,報上來再解決好了。到時候所派遣的官員,伱們讓他進宮,本宮還有交代。”
內閣官員和各部大臣聽了太子這樣的話,都不約而同的升起讚同的念頭。
太子治國雖然和他們這些人有些不一樣,但做事有始有終,而且儘量考慮周全。不管是什麼,隻要經了他的手,就絕對不會扔了不管。像他們就有些沒考慮到要去浙江巡查大案之後的情況。
“是。”劉、李、謝三人對此安排並無意見。
“另外……”安排了人,得輪到‘財’了,朱厚照又拿起另外一本奏疏,“此次抄沒浙江許多商人之家,因而除銀兩之外,有很多商鋪、房屋、作坊……因為數量較多,浙江也在奏請朝廷給出個解決辦法。所以,也議一議吧。”
正常來說,犯官所有的財產都是儘數抄沒,歸於國庫。不過這些東西倒不至於全部賣掉,打量甩賣不僅會賤賣資產,也會滋生次生腐敗。
更主要的,朱厚照也有其他的想法,比如說,收歸國有,但這就需要一個類國資委的部門專門管理了。梅可甲所提的建造大船,大約也要由此而出,所以這個機會,朱厚照並不願意放過。
隻不過朝廷經商他在弘治十年還不敢提,此時即便已經羽翼漸豐,想要施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說不得又是一陣腥風血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