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西北大地正在上演廝殺的戲碼,楊一清運籌帷幄,將四萬韃靼兵追得慌忙逃竄,至第三日下午的時候,更有令其震驚的軍報傳來。
振武營指揮使周尚文活捉了紮那!
“你是振武營的?”楊一清站起了身,問著這位單膝跪地的士兵。
“啟稟部堂,末將為振武營百戶郭重!”
“京營八衛湊不足五千騎,如何能夠活捉紮那?紮那部可是有一萬人馬的。”
郭重回道:“是利用了地利。周指揮使並非京營出身,他本是西安後衛的指揮同知,弘治十一年以來與韃靼人也打過幾次,而且對石溝城一帶地形了若指掌。因而與齊巡撫配合,圍三闕一,將紮那部逐步驅趕至洛浦河邊,所以紮那無處可逃!”
“如此,韃靼人必定會殊死反撲,周指揮使如何能夠以少勝多,還活捉主將?”
“……紮那,太弱了。非是末將狂妄,部堂如果見過京中甲級衛的操練,就會明白的。”
楊一清一愣,他沒想過會是這樣的答案。
他有些興奮的握了握拳頭,“來人,先將郭百戶帶下去休息。”
這個老頭兒在營帳了轉悠了幾圈,“周尚文,當真如此勇武?竟能立下如此奇功?”
他在戰略上都安排好了。但具體的戰役還是要主將去打的,能打出什麼戰果,他大概有數,但像周尚文這樣,用不著楊尚義部的合圍就能活捉紮那的,這的確是超乎他的預料。
所以他還是有些不相信,“來人!”
“末將在!”
楊一清快速寫了一張條子,“遞給齊巡撫,請他快些回奏。”
“是!”
再回過頭來看向自己給皇帝的奏疏,他還是覺得等一等,結局已定,倒也不必急,有些情況還是了解清楚最好。
……
……
劉瑾從宮外探望毛語文回來,到乾清宮西暖閣回奏。
“他的身體可好些?”
“有些風寒,也染了燒,不過問診的周禦醫說毛同知身體底子好,開了幾副藥,喝下去後便會好轉。此外,他還讓奴婢把這個交給陛下。”
朱厚照放下朱筆,抬了抬頭,道:“拿過來。”
毛語文病重還有東西呈遞,想來不是簡單的事情。
朱厚照大致掃完,便眉頭緊鎖。
錦衣衛往南直隸派了人……其實也不能這麼說,錦衣衛在哪裡都有人,隻不過是京師去了命令,要一些訊息,現在這些訊息也到了。
毛語文在奏疏中稱:南直隸預備倉全無積蓄,饑民無以賑濟。
這樣說來,前應天巡撫丁祖萍所稱的“糴本羞澀,力難求濟”並非假話,南直隸確實無糧可借。
開國之處,洪武皇帝下令各府州縣建立預備倉,到如今,南直隸這樣的富庶之地竟然沒有足夠的儲糧,可見國事之難。
這也難怪,預備倉這個製度自宣德年間就運轉不靈了,所以史書記載:曆歲既久,奸弊日滋,豪猾侵漁,穀倉儘毀。至正統以後,預備倉糧更趨凋敝,叫“倉廩頹塌而不葺,糧米逋負而不征”。
錦衣衛的回奏叫他心情沉重,而且這件事必須要穩重處理,一個不慎就容易好心辦壞事。
“去看看,內閣還有哪位閣老在?”
“是。”
朝堂的爭鬥當然很關鍵,但爭鬥不能忘記了老百姓,江西還有三個縣的百姓遭災呢……至少要先救人。
不一會兒,李東陽跟著劉瑾回來,在西暖閣裡跪下,“臣李東陽,參見陛下!”
朱厚照看他的臉色已有倦意,這麼個老頭兒這麼晚還如此辛勤,也的確不容易,“平身吧。這麼晚了,李閣老還不回府嗎?”
李東陽回奏道:“臣年老日衰,思慮漸退、筆力漸弱,每遇一事所耗時間更長,如此便耽擱了下來。”
“劉閣老、李閣老、謝閣老……不止一人在朕的耳邊說,你們三人共事多年,配合默契,看來確實不假。你寧願說自己年邁不堪,也不要顯得劉閣老、謝閣老早退偷閒,他們兩位有伱,真是令朕羨慕。”
皇帝這話乍一聽沒什麼。但仔細想來其實很有玄機,那意思,你們三個結合得也太緊密了!
李東陽是何等樣人?
不過他剛要說話,就見皇帝擺擺手,“好了,朕沒有其他意思。你為國事操勞,兩鬢連幾根黑頭發都要找不到了。老臣辛苦,朕不說那些寒心的話。”
李東陽心中一軟,“謝陛下體諒!”
“江西的事,張總憲辦不下來了,用人不力,這是朕的過失。李閣老,你馬上草擬聖旨,命少府令顧佐就近購買糧食,送往江西賑災。”
“陛下仁義之君,臣代江西百姓謝陛下再造之恩!”李東陽沒想到這麼晚找他來是這麼一件事,皇帝雖然有些地方不是他們這些文臣想象中的模樣,但有了這番為民之心,他還能壞到哪裡去?
“臣鬥膽建議,朝廷給顧少府的旨意,是不是要寫明撥給多少銀兩?”
這樣的話免得下麵人做事心裡嘀咕,比如說你叫我乾活,到底是讓我花三十萬、還是五十萬,花多了怎麼辦?會不會怪我。
“讓他先賑災,隨後將所用銀兩報上來。”
“如此一來,便是先賑後奏了?”
“有何不妥?”
“並未有什麼不妥。不過需要言明,此為朝廷給江西特設,其餘各省仍遵循先奏後賑。這樣更穩妥些。”
年輕自然有闖勁,不過老臣更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