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處一片蕭條,還要歌功頌德,自封盛世,那其實就不攻自破了。
說著,張天瑞指向數支排隊隊伍中的一人,“少司徒,看那邊。”
人群洶湧之中,有一個女子後麵背著一個嬰兒,左右兩隻手還拉了兩個男孩,好在兩個男孩都已是半大的少年,高一些的卷著袖子倒還像挺會乾活兒的人。
“應是母子三人吧,怎麼了?”
張天瑞有些回憶的神色,“那位母親來找活兒的時候,身邊兩個兒子才這麼高。”
他用手比劃了一下,到自己的腰部。
“本不想收她,因為她又要照顧孩子,怕是顧不得乾活兒,但……後來還是收了,眼下兩個孩兒長大,也算是熬出頭了。”
……
……
大兒子有十六了,小兒子十五。姓盛,名字也簡單,哥哥三樹,弟弟四樹。
他們是順天府人,父親死了之後,家裡的田產被無良的親戚奪了去,一個農民之家,稍有變故便是跌落赤貧的境地,當年盛母要飯來的京師,沒辦法在這裡弄了個扛木頭的活兒。
半大小子,吃垮老子。幾年下來雖然節省,但是兜裡的錢,還是沒有多少。
如今官府又開始招工,盛母聽聞消息,開心的什麼也不顧,趕著兩個兒子就過來。現在還多了個妹妹家養不起的小女兒,四張嘴,總是要吃飯啊!
一家人全指著這個,盛母說什麼也要跟來。
“二弟,你騎哥肩膀上,看看前邊兒是個什麼情況。”
三樹有把子力氣,兄弟二人配合無間,一個蹲、一個騎,上去之後看得是清清楚楚。他們身邊到處是人頭,但在排隊的儘頭,則是一齊的四張桌子,有人寫字兒,邊上還扯了塊大旗豎著。
“大哥,看到了,一日三十文,xx無欺!那兩個字我不認得。”
三樹抬著頭,他也迷糊,認字不是他的擅長,“有三十文就行了,彆的不管!四樹,咱倆到時候一起,把活兒乾漂亮了!給娘親和小妹買隻雞回去!”
在明代,考取舉人以後,生活就會改善很多,一年大約會有18兩白銀的收入,稱為廩糧,除此外他們還可以教人搞科舉,這樣每年有30兩到50兩不等的收入,小康沒問題。
但普通人,例如長工,每年也就710兩銀子,生活還是比較拮據的。換算到每天也就是20文到27文之間,所以30文,確實不高,隻夠糊口,但也沒多低。
至於物價、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區物價都很不一樣。明朝總體上物價是上漲的,好在正德年間相對還好,這個時期大米一斤大約要5到7文,豬肉每斤要七八文,魚蝦每斤也要七八文。
到了嘉靖豬肉每斤就要到十二到十五,基本上是翻倍,普通人是吃不起肉了,再之後,百姓就更加苦了。
原來盛母一個人一天三十文,養三張嘴巴,基本上是半飽不飽。因為除了米、麵,人的身體還需要鹽、糖等必需品。再者,人不是動物,不僅吃,總要扯幾塊布做點衣裳吧?這樣一來往日的生活多艱辛就知道了。
現在盛母合計著,家裡有三個乾活兒的,一天能有九十文,一年就是三十多兩銀子,這就好多了,甚至還能存點兒,給孩子娶媳婦兒。
不過就怕……
邊上的一位麵相老實的農民也講了,
“今年不知道這活兒讓乾到什麼時候,去年到了10月忽然停了。太上老君保佑,今年冬天可彆再停了。”
盛母為了生計,也不管什麼女子拋頭露麵這話,竟也大大方方搭著話說:“是啊,天冷怕什麼,沒活兒乾那才愁人。”
“娘,不怕的!”四樹從大哥的脖子上下來,扳著手指頭給母親計算,“兒子這次聽說了,官府要在這裡建一個大大的城,要花大錢、請很多人!到時候人人都有活兒乾,人人都有飯吃!”
盛母看著已經十六歲的大兒子,心裡嘀咕著:也不能都吃了,要給兒子娶個媳婦兒,給她生個大胖孫子。盛家的香火也才傳得下去。
三樹摸摸弟弟的頭,又對盛母說:“娘,先把這個名報上。報上了,往後總歸是越來越好的。您沒聽人講嗎?現在是聖君管著。”
是啊,他們雖然還是窮,但官府招工給了活路,將來也總歸是有希望的。有希望就不怕。
“不過這裡要營造什麼?”不知誰問了這麼一句。
結果有人哄鬨,喊道:“管他媽造什麼,隻要給錢,墓地老子都給他挖!”
“哈哈哈!”
“都彆吵吵了,也彆擠!”忽然間邊上來了個冷臉的士兵。
四樹小孩兒一樣的吐了吐舌頭,彆過臉往大哥的身前躲,但總歸是眼睛裡是有笑意的。
……
“官府的第一要務是什麼?”
“是給百姓一條活路。”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