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是有備而來,所有人都到了以後,先給他們一些數字上的直觀概念。
首先是軍屯的具體數量,正德年間還不知道,但洪武年間是有數的——8900萬畝左右。
因為地理環境、土壤條件不同,各地畝產量不一,正常來說,一畝田可收糧米三到四石,也就是四百到六百斤左右。但平均畝產來說則低很多,大約在1.5石左右。
朱元璋最初定稅是每畝二鬥四升,但這個稅率也就他做到了,到永樂年間,就已經收不足數,後來朱棣將稅減半,定為一鬥兩升,也就是0.12石。
以8900萬畝來算,理論上應該出產有一億三千萬石的糧食,其中1068萬石糧食應為稅糧。當然這是理論上,實際上,種田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說不準哪裡旱了、澇了產量就會降低。
同樣屯田籽粒也會上下波動,可即便以1068萬這個數字乘以0.8的折損,也應該有850萬石的糧食。
然而實際上呢?
永樂元年,屯田籽粒數有2300萬石,因為降稅,所以至永樂八年,全國屯田籽粒為1036萬石。這勉強算是正常,畢竟你減稅了。
但接下來就瘋狂了。
永樂二十一年,屯田籽粒又減半,變為517萬石。
洪熙元年有過短暫的上升,為613萬石。
可惜好近不長,宣德初年降到460萬石,
到宣德九年時,全國屯田籽粒數為:230萬7千8百零7石。
這些數字都在《明實錄》中,記載的清清楚楚。
那還是宣德盛世。
到了眼下的弘治、正德年間,全國屯田畝數肯定從最初8900萬畝銳減了,具體還要清查才知道,但屯田籽粒數戶部是有這個數的,正德三年這個數字是146萬石。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有明一代都有軍屯籽粒,中後期完全崩壞的記錄。
這一連串的東西,朱厚照都已經讓侍從室仔細的查了各朝實錄,然後整理出來。
數字是會說話的。看著這些數,該做什麼,難道還不明白?
他還不忘提醒,“這其中的數字都是從實錄中而來,沒有一個是作假。”
各朝實錄都是很權威性的記載,而且都是文官們自己修的,這要推翻,朱厚照把那些修實錄的人祖墳給刨了都不過分。
皇帝的招數與以往一樣。
推動這種重大變革的時候從不會自己蠻乾,而是把所有人都綁上他的戰車,也就是逼他們表態。
這是為了在萬一不順利、有反叛力量的時候,整個朝廷也能夠一致對外,而不至於從內閣、六部就開始分裂。
這是新時代學來的方法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如果有哪個官員前後表態不一,在這種道德環境下,他不僅會失去官位,還會失去名聲,就是一輩子的所有成就,全都不要了,這個決定一般人不會做。
比以往好的是,朱厚照不必通過各種手段,現在的朝堂大多都是支持他的,看到這些數字更為支持他。
楊一清、王鏊、王炳的內閣,禮部王華、吏部梁儲、戶部韓文、刑部趙慎、工部何鑒、兵部齊承遂……
朝官們隻是感歎,
初回京師的王鏊痛心道:“當年負圖公馬文升)曾說,不知始自何年,屯田政廢,冊藉無存,軍屯之地,十去五六,屯田已有名無實。實際來看,哪裡是十去五六,應當是十去八九。”
楊一清早便等著今日了,“陛下,如此來看,欲中興大明,必除軍屯之弊,否則天下衛所糜爛,一旦有事,便是脆弱不堪,如此,又怎能稱為盛世?”
“微臣附議。”王炳帶著幾分狠勁,“自古以來,也沒有脆弱的盛世!”
朱厚照握著拳頭,想想當初劉健、李東陽、謝遷的局麵,再到今天,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朕時常在想,若是缺了朝廷的這些籽粒,但能落在百姓頭上,天下人人自足,倒也不算太壞。可實際卻是流民遍地,饑民遍野。朝廷窮、百姓富,這也是施恩於天下,可若是朝廷窮,百姓也窮,朕便斷不能容!”
楊一清建議道:“陛下,此事事關重大,必得計劃周詳、部署完備。以圖影響最小,損失最低。”
“嗯!”
得朱厚照眼神示意,錦衣衛指揮使毛語文說話,“傳聞寧夏駐軍都指揮使何錦義贓賄狼藉、鐘鼓饌玉,似有圈占屯田兩千五百頃!微臣以為,朝廷應當諭令重臣,明察其罪,並令其限期退還土地,以儆效尤。”
何錦義,這是第一個倒黴的人。而說句不過分的話,朱厚照等這時機成熟的一天,已經十年了。
“擬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