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屯田千戶
王守仁還在寧夏沒有離開,因為王廷相和張璁一直邀請他留下。
畢竟亂象之後有這樣一支官軍在,不管做什麼,都會安心許多。
於是王守仁有了機會可以見證寧夏鎮轟轟烈烈的清田之事,自從太祖皇帝下令各地屯田之後百年以來,大明還從未有今日這樣的景象。
實際上,留下王守仁是很有必要的,軍屯發展到如今,這項製度與社會上每一個人的關係錯綜複雜,現在朝廷要打破重來,其中矛盾如何能少?
張璁與王廷相商量,“下官翻閱前朝實錄,永樂元年,朝廷下令各處衛所在每衛之中委‘屯田指揮’一員,每所委‘屯田千戶’一員,管理屯種。因其效果上佳,永樂二年,朝廷又令各地都司衛所,凡屯軍100名以上和不及100名者,委任‘屯田’百戶一員。
其中道理,與陛下如今所說的‘責任到人’異曲同工。眼下寧夏鎮要重分屯田,正可恢複此法,設提調屯田都指揮總轄之。”
王廷相捋著胡須點頭,“其實以往一衛之中,都指揮使、指揮同知及指揮僉事便是一人統管司事,一人統管練兵,再有一人管屯田。按輕重緩急來論,此時應由四衛都指揮使直管屯田之事最好。”
“不錯,屯田命令由其下達,衛所之中若缺耕牛、農具也由其上傳,上傳下達而無阻塞,寧夏鎮屯田必能大有起色。”
這個辦法是永樂年間使過的,借而用之問題不大,從衛、到千戶所、再到百戶所,一直有一個長官過問此事,那麼重新丈量便總能做得出來。
當然,朝廷旨意已到,原朔方作為指揮使仇鉞升任都指揮僉事,充寧夏總兵官,因而這件事便不能越過仇鉞。
隻不過……仇鉞現在還緊張著呢。
鎮城之外,一片草原之上。
王守仁端詳著手中的紅薯,這個物事也是跟隨聖旨一並來的。
皇帝親自賜予他兩塊,以及一封解釋的書信。
這是給王守仁吃的,實際上懂得如何培育種植的人員,已經單獨從京師出發前往朔方鎮,當然了,攜帶了種子。
知道仇鉞要來見他以後,王守仁便按照聖旨中所說的辦法,命人蒸煮,去了紅皮,露出黃肉,等著仇鉞過來。
仇將軍身材高大,四肢粗壯,臉呈國字形,其實他已經四十四歲,滿嘴的胡子一看就很粗獷。
所以他的年齡比王守仁還要大。
但明朝武將不如文臣,王守仁是狀元之子,進士出身,這比仇鉞實在是高多了。
而且他腦子好使,雖然接觸才三年,但在仇鉞心中,王先生就是那種會讀書、主意多的人。
他騎馬而來,到了近處之後乾淨利落的翻身下馬,隨後到王守仁麵前見禮,“末將仇鉞,拜見部堂。”
“等你多時了,耽擱了一會兒?”
“是,王巡撫和張禦史派人,說了些屯田的事。”
王守仁說:“是啊,你以後就是鎮守一鎮的總兵了。陛下還要你入京,這便不能耽擱了,何時啟程?”
“後日吧,末將還想安頓一下。”
“是不是不明白,陛下為什麼單單召了你入京?”
“是,請部堂指教。”
其實其他人也都有賞賜,王廷相本身就是超速提拔,暫時再升官也不合適了,而且陝西本身就需要他。王守仁也是一樣的道理。至於張璁,他是欽差,回京之後皇帝自有封賞。
這麼多人,就指名道姓要見仇鉞。很不尋常。
仇鉞是個大老粗,他在衛所中長大,靠著一身勇武和不錯的運氣步步走到今天,京城去過,正德二年的時候。
但是皇帝……真沒見過。
而且還是要他單獨召見。
旁的不說,宮裡的規矩是什麼,他都搞不清楚。
而且聽說正德皇帝挺厲害的,威嚴中還有嚴格……
這個事情帶給他的壓力,比讓他去打一仗還要大呢。
“不急。”王守仁指了指麵前放好的紅薯肉,“嘗嘗。”
“此物是?”
“聖旨中所提的紅薯。”
“喔?”
這,仇鉞倒真是要嘗一嘗了。
去皮之後的紅薯也是長條狀,不過就有些糊糊的,嗯……像一種特彆的東西。不過聞著卻有香味。
仇鉞夾了一塊入口,那眼睛頓時便亮了,“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