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越發繁榮的杭州
朱厚照本人並不懂得棉紡織業中的相關技術原理以及如何改進,雖然的意識裡類似珍妮機這種紡織設備都代表著落後,但他還是造不出來。
不過這並不致命,改良織機這並不是什麼隻有外國人會而中國人不會的天頂星科技,技術能否發展,其關鍵在於需求。
就像一場慘烈的戰爭可以促進火槍火炮的技術進步。
一旦開展貿易,那麼貿易本身就會自發性的產生改善生產技術的動力。
再說了,僅僅把織機改良其實隻是一個很有限的改變。
剩餘的,例如航海技術要不要提升?造船技術要不要提升?燒陶瓷、製茶葉這些有沒有改進地方?
這些如果都靠朱厚照自己點科技樹,那他得帶個人工智能才行。
而且如果商業的環境不改變,貿易的理念不改變,生產力提升的動力消失了,那怎麼辦?
商業嗨是個競爭的事,你不可能改良一次後麵就一招鮮吃遍天了,後續的改良誰來做?
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肯定是從底層邏輯對大明的商業環境進行重塑,發動人民的力量,讓出海貿易開放到民間。
這是區彆於海禁以前,明朝早期的朝貢貿易的地方。
過去三四年,凡是王瓊、梅可甲送往京師的奏疏,朱厚照都會強調,浙江、福建多山少地,商業雖為末業,但對農業是重要的補充,要注意鼓勵並規範。
小廝氣喘籲籲的,又過來回稟,“老爺,鈔關取消肯定是真的,絕對錯不了。至於籌建水師是否認捐,現在是自願原則。官府不強製,不過也有人與老爺是一樣的想法,主動認捐了。最多的是張佑容家,認捐了五千兩銀子。”
所以明朝的倭患很多都集中於三至五月,因為這個時候從日本出發可以借助季風抵達中國沿海,搶完一波之後,季節轉換,風向改變,倭寇又能直接回去。
“你心倒是野。你爹要是能守住,我死也瞑目了,多少人連守都守不住。”
當然了,有錢是一回事,花三年還是十年才造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原料、工匠、船塢數量都是限製因素,章黎提出這個時候要去看,也並非隻是參觀。
宋老頭的邊上還站了一個他的孫女,二八年華,眼睛水靈靈的,皮膚特有江南女子的白皙和軟嫩,給人一種非常乾淨的感覺。
梅、穀二人都覺得沒什麼問題,“陛下此番降下善政,商戶們感念君恩,合情合理。”
這家人姓宋,也有十多架織機,在這杭州城裡不算小,當然,也不算大。
“你說的可是真的?”
宋老頭略有歎氣,“隻是說有這種可能。不過如果那些水師真的是保護商船的,認捐些銀子倒也無妨,隻怕最後這水師再向咱們收一回保護費。”
“爺爺放心,桑絲、匠戶都一切正常。隻要今年南洋公司還照常出海,那咱們的貨也都賣得出去。隻不過孫女覺得也不能一直就這麼守著這十幾台織機。”
“做生意就是這樣,步步都不容易。不過又能怎麼辦?”
這就討厭了,彆的家認捐,你說他們認捐不認捐?不認捐的話,到時候出了什麼事情,官府不給你保護,那不是歇菜了。
不過皇帝現在有錢,大手一揮就是二十萬兩,先造100艘再說,這要是拉到海上去,那船隊的規模光是嚇就得把倭寇嚇死。
話這樣攤開來說,確實有些像官府以往的作風。
“小的不敢撒謊,現在外麵都傳開了。”
章黎將最後的字落筆,然後說:“這也是封報喜的奏疏,還是得快些遞給陛下。至於接下來的事,平海伯,什麼時候咱們去看看那兩千料的寶船?有了商人納捐以後,這銀子便更加充裕了。”
“大明朝啊,大著呢,聖上是好心,但揣著壞心的人多的是,有的時候顧得了北邊,便顧不了南邊。不過操那等心也無用,朝廷既然鼓勵絲紡經商,咱們這生意就還能做。現在一切都還好吧?”
“能不能想個辦法?讓咱們家織出的絲綢和彆家不一樣?”
巡撫衙門裡,章黎、梅可甲以及穀大用都在。
現代人可能不理解,在風帆時代,人類要在大海上航行,一定要注意一個東西——季風。
一座平常的一進院落裡,一個老人家扶著拐杖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