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5500。”
“方位123。”
“一發裝填!”
高原邊防軍的炮兵不太熟練操作著大炮,這是一款輕型山炮,上麵刻著德文。
但這款輕型火炮不是從德國而來的,而是南華為滿足山地作戰,特意從奧匈帝國進口的。
作為一款75毫米山炮,他的重量僅有613公斤,當然,這個重量遠不是此時最輕的火炮。
但是,這門火炮可以拆成七個部分,然後快速組裝,且如果去掉炮盾和彈藥防護盾,這門炮隻有五百公斤。
遠距離山地運輸,隻需要四匹馬就能輕鬆帶走,注意,這裡說的是山路,零部件不是拖著,而是放在馬身上馱著的。
而這樣一門輕型火炮,最大射程卻達到了七千米,在同類輕型火炮中,算得上優秀了。
轟!
六門山炮炮口火焰噴薄而出,六顆黑影朝著遠處的敵人疾馳而去。
“怎麼回事?炮兵在乾什麼?去!告訴湯澤族,下一炮還是這樣,就給我回去種田!”
“他要是不想乾了,有的是人盯著他那個團長的位置。”
趙爾豐在望遠鏡中看著那距離敵軍尚遠的炸點,黑著臉說道。
爆炸點距離敵人至少還有好幾百米,連基礎的距離判斷都能偏這麼多的話,那他真的要換個炮兵團長了。
一個團並非都是這種輕型山炮,還有不少原本趙爾豐就有的火炮,還有一些從成都搜集來的火炮。
多是一些37、47或57毫米火炮,清軍一直很喜歡這些口徑的火炮,因為攜帶方便。
華夏的基礎建設太差,不少地方連土路都沒有,75毫米這種在歐洲可以到處機動輕型火炮,在華夏都算重炮,難以機動。
此時,這些火炮紛紛開火,向著日光城噴吐著致命的炮彈。
“怎麼,和說明書上寫的不一樣啊!”湯澤族拿著簡陋的說明書,對照著火炮射表,又打出一發炮彈。
這發炮彈依舊沒打中,他明明是根據射表和說明書來的。
第一炮,因為是普通炮兵操作的,他以為是他們操作不熟練,畢竟沒練過多少次,而且這門炮確實複雜。
所以,第二炮,在聽到趙爾豐的不滿後,湯澤族決定親自上手,然後,也沒打中。
他一度懷疑,是不是翻譯是個二把刀,說明書翻譯錯了。
“團長,會不會是發射藥受潮了,咱們雖然一直妥善保管著,但是這天氣……”山炮營營長在一旁輕聲說道。
“也不是沒可能,去,拿一包發射藥來。”湯澤族聞言,猛的抬頭,放下說明書說道。
這一型山炮和普通山炮最大的不同點來了,普通火炮,在這個口徑及一下口徑,基本都使用的定裝藥筒,彈頭和發射藥一體化。
這樣更方便操作,對提高射速有很大好處。
但是這一型,采用了分裝藥,有四種標準發射藥分量,四號為強裝藥,用來直瞄中近距離打擊工事使用。
這樣的好處是更加靈活,更輕便,能攜帶更多彈藥,也能夠通過不同發射藥調整火炮的射程和拋物線。
而且,發射藥也不便宜,這樣能省一些。
可,木箱裝著的絲綢藥包,對於防潮的要求比普通炮彈要高,湯澤族平時根本沒注意這些。
之前沒往這個方向想,畢竟其他炮彈都沒事,他下意識的認為都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