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之所以沒有爭取太多利益,是把目光放在了海峽上。
這個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重要出口,即便重要性下降了許多,也不能讓華夏帝國得到。
戰爭結束之後,新的矛盾必然是華夏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矛盾,雙方的戰爭不可避免。
這是任何1個正常的國家都能看到的現實。
華夏帝國正在試圖封鎖俄羅斯帝國,英法則希望儘可能的掌握1些重要通道。
這樣,在未來的衝突和戰爭中,他們能操作的餘地才更大。
為此,他們在對奧斯曼人的條約中,提出了治外法權和海峽管理委員會。
“即使將來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
土耳其人民入籍於任何1個協約國後,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政府繳稅;”
這是治外法權附加的的規定,為了保證對奧斯曼的控製。
海峽管理委員會則容易理解的多,就是由協約國成立1個海峽管理委員會,擁有對海峽地區的軍事權力。
同時,在此處設置了非軍事區。
嗯,也就是說,隻有海峽管理委員會才能在這裡駐兵,成員國在此進行軍事行動也需要得到其他委員的同意。
不過也許是為了安慰奧斯曼帝國,海峽內的正常商業事物,由其自行管理。
不過,又派遣了1支監督隊5監督奧斯曼帝國財政,要求其稅收優先用於支付戰爭賠款。
華夏帝國在財政監督處加了1條,除非簽約國全體同意,不然不得更改支付順序。
英法隻以為這是華夏帝國為了保證自己能及時足額獲得賠款插入的條約,並沒有太在意。
3月十1日,就在談判正式開始兩天後,德國發起了進攻。
這次進攻遠遠沒有魯登道夫攻勢來的摧枯拉朽,因為德國人在準備的同時,英法也在準備。
雙方都意識到,這已經抵達了關鍵時刻,都進行了周密的準備。
為了應對戰鬥,英法光炮彈就準備了4千萬發。
德國也不甘落後,儲存了3千2百萬發炮彈,是其8個月的總產量,全部拉了上來。
按照去年的經驗,全麵進攻時,這些炮彈足夠德國人6個月到7個月的消耗。
英法也認為,這次儲存的炮彈足夠支撐半年。
不過戰爭1開始,激烈程度就再次超出了雙方的預料。
德軍在凡爾登地區戰鬥開始的第1天,便消耗了2百8十萬枚炮彈,根據他們的預計,將輕易突破英法的陣地。
說不定還能有些繳獲。
然而事實是,法軍與德軍進行了勇敢的炮戰,為了吸引德軍火力,法軍部分炮兵陣地甚至持續開火而不進行轉移。
第1天過去了,法軍消耗了4十萬發炮彈,許多戰線前線儲存的炮彈全部打光了。
不過,他們擋住了德國人的第1波進攻,讓德國人不得不在第2天繼續發起進攻。
第2天,法軍的補充已經跟上來了。
德軍打出了超過3百萬枚炮彈,炮管都打紅了,法軍發射了超過1百4十萬枚炮彈,不少火炮因為頻繁發射而炸膛。
興登堡略微估算了1下,這樣強度的戰鬥,德軍還能維持十天左右,十天能生產的不過1百萬發炮彈多1點,還不夠半天消耗的。
德軍不得不降低凡爾登方向的火力分配,轉而從其餘方向尋求突破。
不然十天之後,德軍連防守的能力都將消失。
……
“德國人發起進攻了,1切都會好起來的。”
“隻要德國人在正麵取得勝利,很快便能分兵前來幫助我們作戰,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是呀,等勝利之後,我們能趁此機會收回北非領土和阿拉伯領土,那些可都是富饒之地呀!”
“這時候,這種苛刻的條約,就應該不用考慮了吧?”
奧斯曼帝國3巨頭之2,傑馬勒、塔拉帕特2人樂觀的看著德國發動進攻的報紙。
在報紙旁邊,擺放著談判特使穆斯塔法發回來的電報。
2人分彆是海軍大臣和內政大臣,與恩維爾1起,掌握著整個帝國的軍政大權。
可笑的是,他們曾經是激進的革命者,帶領青年土耳其黨發動了推翻哈米德2世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他們革命的目標是反對其毒菜統治,然後他們接手帝國軍政大權後,依舊行使同樣的統治。
“根據穆斯塔法發回來的電報來看,華夏人的反應很激烈,他們稱,3月十2日是最後期限,之後會繼續發起進攻。”
恩維爾可沒有2人這麼樂觀,臉色難看的將地圖擺了出來。
“怎麼?我們已經支持了兩年多,再支撐1年都不行嗎?”
“歐洲打的很激烈,我相信,1年以內,形勢就會明朗。”
帕拉帕特不明白,局勢真的有恩維爾說的這麼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