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人在前線發起了1次進攻,規模不大,但是我軍慘敗。”
“根據他們的宣傳來看,未來1段時間內,他們會繼續向法國派遣軍隊。”
魯登道夫看著緩緩落下的希望,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為什麼會慘敗?具體戰報你看了嗎?”興登堡坐在桌子前,黑暗籠罩著他的半張臉。
“華夏人使用了新的步兵戰術,坦克與步兵相互配合,極大的降低了機槍的作用,增強了進攻能力。”
“這種戰術的效果很不錯,如果給德國足夠多的時間,擊穿馬恩河防線也沒有問題。”
魯登道夫緩緩的說道。
“需要多久?”興登堡問道。
“讓步兵和坦克配合前進,隻需要1周的訓練,如果要讓他們發揮出足夠的戰鬥力,我想大概需要1個月,最少要這麼久。”
魯登道夫轉頭,看著興登堡露出來的半張臉。
他說的並不是將這個戰術研究透徹,而是讓步兵和坦克能“1起前進”。
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光這1步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練習。
因為坦克是有內燃機驅動的,乘員是在車內的,哪怕壓低速度,在戰場上也很有可能與步兵脫節。
然後才是坦克和步兵之間的配合作戰,坦克與坦克之間的配合,步兵與步兵之間的配合。
“華夏人的軍隊正在登6歐洲,而國內的情況已經不足以擊敗1個狀態良好的大國了,除非另1個大國退出戰爭。”
興登堡終於動了,起身隱入了更深的黑暗,照不到1點陽光。
“花費1個月,訓練8到十個師的步兵配合坦克進攻,然後在馬恩河附近進攻英國人的陣地。”
“作戰成功後,和英國人和談,付出1些代價和利益,讓英國退出戰爭是否可行?”
魯登道夫對著空曠的黑暗問道。
“大國和俄國是英國人乾涉歐洲的爪牙,是英國對歐洲政策的基本戰略支點。”
“他們已經失去了俄國,再讓他們失去法國,英國恐怕很難接受,讓他們退出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我們也彆無選擇了……”
興登堡的聲音從黑暗中傳來,最後帶著無奈的歎息。
“我知道了,我需要集中全國的燃油和最精銳的步兵,前線的進攻也需要停下,重新儲存戰略物資。”
“然後,我希望你能勸說陛下,與英國人進行談判,吸引他們的目光。”
魯登道夫看著落日的最後1點餘暉,靜靜的說道。
華夏帝國的入場直接改變了現在雙方力量趨於平衡的局麵。
德軍原本隻認為,華夏帝國6軍頂多派人來幫助法國人防守陣地,進攻方麵,德國是較為看不起華夏的。
也許他們中有些人對華夏的士兵有所稱讚,但是整體上,白人對黃人的固有看法,歐洲第16軍對窮鄉僻壤的東亞地區的6軍……
看不起才是德國的常態。
然後,1場小規模進攻,把德國人打醒了。
華夏人沒有出動大規模部隊,按守軍的說法,他們受到的炮擊規模不超過1個軍,敵人出動的步兵不超過1個團。
德軍在1線也有1個團防守,兩個師的火炮雖然不多,但是差距也不是特彆大。
就這樣,占據防守優勢的德軍,被數量差不多的華夏人,輕而易舉的攻占了陣地。
這麼1來,原本德國的防禦計劃就必須做更改,戰線調整,進攻計劃調整,應對華夏人明年到來的攻擊。
如果在戰爭初期,這沒問題,但現在是戰爭後期了,德國分不出足夠的軍隊同時進行調整防線和進攻。
甚至連訓練新戰術,也被局限於十個師以下——這是資源不足造成的。
魯登道夫是1個很大膽的人,布魯西洛夫攻勢再東線發起了1次成功進攻後,魯登道夫立馬在西線複刻了1次同樣的攻勢。
如果不是戰鬥已經進入拉鋸戰時期,到處都是塹壕鐵絲網,阻礙著他的進攻速度,在戰爭初期,他真的可能達成他的戰略計劃。
……
十月中旬開始,天氣開始變得捉摸不定,今年的歐洲是1個冷冬。
英法和德軍都不得不停下來,準備儘可能搜集更多的過冬物資。
這時,1個巨大的打擊落在了德國人身上。
十月2十4日,在英國人的努力下,保加利亞王國公開發表停戰聲明,雙方簽訂協議,保加利亞退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