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走訪,黑夜的孤勇者
走訪慰問的人群中,東部戰區宣傳新聞部柴舒窈,也在其中。
龍牙,作為秘密單位,這次行動計劃,隻有軍區高層,武警支隊高層,消防特勤方麵知道是龍牙安排人探路。
柴舒窈來之前壓根不清楚,這次烏蓋山的救援行動是誰在帶隊,也不清楚龍牙有沒有參與其中。
就很突然的,來到下姚村後,到處都成了誇讚陳銘的村民。
看著身旁中年婦人激動的講解陳銘救人的過程,村中老人涕淚縱橫的描述當時的危險,描述黑夜第一道光打入災區時,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希望。
小孩子,青壯年,談災難色變,談陳銘卻眉飛色舞,一整天的營救行動,那個一直活躍在廢墟中的“泥人”身影,已經深深的刻印村民的心中。
一樁樁,一件件,關於發生在陳銘身上的救人事件,都被村民給毫無保留的講出來。
鷺島電視台記者認真的記錄著,這是烏蓋山最好的報道訊息,英雄的出現,往往能夠吸引民眾的目光,從災難的本身將注意力投到英雄身上。
家園需要重建,部隊,當地管理部需要時間,隻要捱過了前期最難報道的階段,將下姚村的新風貌展現到公眾麵前,這次的影響力就能夠降到最低。
柴舒窈更是將所有村民的闡述,全部用錄像機給錄了下來,社會需要英雄的形象,那部隊裡麵也需要榜樣啊!
這一期的戰區報道,就選他了!!
“感謝部隊,感謝國家,感謝陳銘同誌!!”
“他是一個好孩子,是一位好同誌,我們下姚村欠這孩子太多太多了。”
“嗚嗚嗚軍人叔叔來了,我們有救了。”
“先救人,快,哪怕死,也要死在救人的戰場上。”
“這一代的兵,行!!!”
“軍人到了,人心就定了,陳銘小同誌來了,生還的希望也來了。”
“人民需要,我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
柴舒窈走訪了很多下姚村的村民,他們也講了很多關於這次災難的切實體會。
但更多的是誇讚軍人,誇讚陳銘,還有人或模仿,或想象的做出陳銘救人的動作。
模仿當時的語氣,當時的場景。
不知怎地。
柴舒窈聽完了陳銘的所有事跡後,忽的想到了兩人第一次碰麵,她就從一名新兵的身上聽到了軍魂二字。
聽著災區同胞的闡述,柴舒窈扭頭看向遠處的下姚村廢墟,此時的天還沒有徹底暗下來,她突然在這一刻更深一層的理解了軍魂的含義。
理解了災區同胞所說的黑暗中的曙光。
村中舊址的廢墟上,那一抹抹舞動的迷彩綠,不就是希望嘛?不僅給災難中的同胞帶來了生的希望,重建家園的信心,更挺起了祖國壓不彎的脊梁,鑄就了守護人民群眾的鋼鐵長城。
書寫了部隊服從指揮,服務人民,奮戰一線,英勇善戰的壯麗詩篇。
這,不就是軍魂嗎??
忽視黑夜,無視危險,連夜出發,搶救生命,打通生命線,進村入戶,決戰泥石流,這,不也是軍魂?
大災麵前,無論是舍生取義的悲壯,還是慷慨救援的無私,都一樣閃耀著軍魂的光芒,一樣感天動地。
儘管遠離了逢煙四起,儘管這裡不再硝煙彌漫,然而,延續了八十年的軍魂,仍然讓億萬百姓感動。
下姚村救援是一道縮影,陳銘營救也是一道縮影,這不都在驗證著一句話,驗證著剛才村中老人說的那句。
這一代兵,行!!
柴舒窈深呼一口氣,村中的老人告知她,他們要最組織下姚村的居民,集體給京都軍部寫信,要給救援部隊請功,要給陳銘輕功。
她沒有給出任何建議,更沒有阻止說什麼客套話,因為她非災區同胞,沒有切身體會過黑暗的雨夜,家園被毀的絕望。
也無法想象,黑夜的第一道光芒,照進來,災區的同胞究竟是怎樣的心情。
她也沒有跟隨陳銘在暴雨中,在泥石流,在山體不斷塌方的危險中前行。
更沒有目睹一個又一個生命,從廢墟中被背出來的那種喜悅,那種重獲新生,那種家人劫後餘生團結的欣喜和激動。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沒有經曆,就是無法感受,柴舒窈作為一個旁觀者,作為一個文化宣揚的人。
她所能做到的就是要把眼前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如實的去報道。
望著慢慢暗下來的天空,柴舒窈不禁感慨,礪劍計劃中,陳銘的表現已經引起了軍部的注意。
隻是那屬於漫長的計劃,很多地方還需要完善。
如果這次烏蓋山救援,能夠再次引起轟動的話,陳銘的資料必然會提前,再一次出現的在軍部首長的辦公桌上。
千人寫信入京都。
好久沒有這樣感動全國的事件出現了。
柴舒窈搖了搖頭,結束了當天的走訪,接下來,她要去接觸一下當事人。
因為她清楚,如果沒猜錯的話,龍牙很可能就要在今晚撤出災區,忠誠刻在天地間,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彆,一直都是特種部隊的行事風格。
他們總是會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而困難解決的時候,又悄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