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成山有一百大幾十裡路。
逸州城邊交通發達,大路也多,去往青成山也是有官道的。
換作前世,這點距離,怕是不消一個時辰就能到,而在這個年頭,腳力再好也難以一天之內走到。有官道實屬方便了行人,不然還將耗費更多時間來尋找山路及與山路作纏鬥。
要早到,就要早走。
宋遊已開始裝行囊了。
這時又有敲門聲起。
“篤篤篤……”
宋遊又去開了門,外頭站的是羅捕頭。
“見過先生。”
宋遊有些意外,低頭看去。
“班頭這是……”
“老家的柿子熟了,昨日家裡托人帶了點來,賣相不好,可甜得很。不過帶得多了些,家裡人也吃不完,便帶過來給先生也嘗嘗。”羅捕頭手裡提著一竹編的籃子,裡麵裝的是燈籠似的柿子,“也不算多,就能嘗個味道,先生不要嫌少。”
這捕頭也是個會說話的。
宋遊如何好意思拒絕。
於是接過竹籃,將小燈籠一一撿出來,擺在石桌上。
任由三花娘娘湊近嗅了又嗅,宋遊將空竹籃遞還給羅捕頭,思索著說:“多謝羅捕頭,不過宋某還有一事想請捕頭幫忙。”
“先生但說無妨!”
“昨日有幸與俞知州在瓦舍結緣,知州既贈墨條,又送毛氈,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思來想去,宋某想贈知州一畫,作為回禮。不過宋某趕著去青成山拜訪師門故人,卻是不便前往。記得班頭每日上班都要路過知州府邸,便想請班頭行個方便,順路帶去。”
“俞知州!”
羅捕頭當即一驚。
那可是一州長官,封疆大吏。
逸州在大晏也是大州,不僅管轄範圍相當於尋常兩三個州,經濟上也很富裕,文化上更是盛極,逸州知州比其它知州也要更重幾分。
但俞知州還不止如此。
俞知州名氣很大,文名官聲都不小,此次來到逸州任知州一職,其實是被貶的。相比起這等大人物,自己不過一小小捕頭,還是家傳的,哪怕隻混個麵熟恐怕也是有不少好處的。
這哪是讓自己幫忙帶禮?
分明是先生贈自己的福分。
“在下一定帶到!”
羅捕頭連忙伸手接過這一紙卷。
什麼上班順路?這就特地去!
“多謝班頭。”
“多謝先生才是。”
羅捕頭小心拿著紙卷,出門而去。
宋遊則站在房門口,看著羅捕頭離去的背影,不由陷入沉思,一動不動。
似乎牽扯越來越多了。
宋遊本不想與人有過多的牽扯,原因倒也難說。可不料在城中居住兩三月,雖深居簡出,與人的牽扯卻是越來越深,仿佛難以避免。
就如今日請羅捕頭幫忙——
宋遊本不想這樣做,又不想不這樣做,這其中實在矛盾。而這矛盾是值得細品的,值得思索的。
左思右想,也隻一個答案。
或許那樣的想法本就不對。
這下山行走就是要和人有牽扯的,或者說,它的其中一部分意義就來自於此。
“道士你死了嗎?”
“還沒有。”
“哦。”
三花娘娘望他許久了,鬆了口氣。
“何出此言?”
“三花娘娘看你不動了。”
“我隻是在思考。”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