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走了一會兒,果然見到一個鐵匠鋪,是個白發蒼蒼的老鐵匠,打鐵時裸著上身,瘦得肋骨根根分明,說是會修馬蹄的。
老鐵匠檢查了下馬蹄,對他說道:“你這馬蹄都快磨完了。”
“是。”
“平常拉車多還是騎得多?”
“老丈誤會了,在下不換馬蹄,隻請老丈把原來快磨完的馬蹄鐵取下來就行。”
“信不過我手藝?”
“萬萬沒有!”宋遊連忙拱手,“隻是不用馬蹄鐵了……”
“不用了?用馬少?”
“差不多。”
“哎嗯……”
老鐵匠發出一串聽不懂的語氣詞,似是還是覺得他信不過他的手藝,在表達不滿。
宋遊也很無奈。
現在棗紅馬腳上的馬蹄鐵,還是在從南畫縣到鏡島湖雲頂山的路途中打的,到現在已過去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了。在雲頂山上,自己和三花娘娘是用一夜過了一年時間,棗紅馬可是實打實的在下邊呆了一整年,結果它的馬蹄竟然沒有長長,一直到現在都不需要修。
這無疑是很神異的。
能讓馬蹄不長長,肯定不止是不長長這麼簡單,可以讓它停止生長,就可以讓它長得更快。
宋遊便知道了,這匹棗紅馬已經很不凡了,大概是用不上馬蹄鐵了——起碼就磨損馬蹄這一點而言,是無需馬蹄鐵的幫助了。
隻是馬蹄鐵除了避免磨損,還有著在馱重物的情況下保護馬蹄不開裂、防滑等多種功效,拉車的馬和馱人的馬用的馬蹄鐵都不一樣,所以宋遊也沒有馬上將它的馬蹄鐵取下來。一路走來,常走山間泥土小路,棗紅馬馱得也不重,一直到現在,才將馬蹄鐵磨得差不多。
先不安蹄鐵試一試,也省一筆支出。
老鐵匠動作很流利,兩三下就取下了一隻馬蹄的蹄鐵,順便還幫著修整一下。
馬蹄比他想象的硬很多,這讓這個本該賞心悅目的過程看起來有些吃力。
“可真費勁!”
“老丈勞神。”
“你這馬從哪買的?”
“友人送的。”
“不栓繩不怕跑了?”
“不怕……”
這也是個老問題了,見到的人都要問一句。
“從哪來啊?”
“逸州來。”
“逸州在哪?”
“這邊往南,是平州,再下去栩州,栩州往西就是逸州。”
“那可夠遠的。”
“慢慢走。”
“去哪裡呢?”
“想去真山看看。”
宋遊說到這裡,順便問一問路:“不知從此地去真山怎麼走?”
“哪個真山?有很多道觀的那個?”
“正是。”
“你去找真山上的道觀?”
“是啊。”
“去投靠哪個嗎?”
“不是,隻是聽說真山也是道教名山之一,上邊道觀如雲,不乏修道真人,行經此處,所以想去拜訪一下,看看是真是假。”
“那伱還是莫要去了……”
“怎麼說?”
宋遊來了一些興趣。
老鐵匠放下一隻馬蹄,站起來喘了口氣,似是累得夠嗆,這才直起腰來對他說:“那真山上也就是道觀多,沒多少有真本事的道士,而且聽說之前入秋的時候下大雨把山衝垮了,現在好像都還沒修好,山上難走得很。”
宋遊左右看了看這條大路。
這也是一條官道,雖是村莊,卻也有鐵匠鋪和茅店,都是指著這條路吃飯的,往來消息應當也很靈通。
這時又聽老鐵匠說:“我們本地人都知道,真正有本事的道觀不在真山上,在另一邊,叫浮雲觀。老漢我年輕的時候呀,也喜歡這些,我親眼見過浮雲觀以前的老觀主有興雲布雨的本事,那才是神仙一樣。”
“浮雲觀又怎麼走呢?”
“你從這邊來?”
“沒錯。”
“最後要去哪裡?”
“昂州。”
“跟著往前,四十裡路,有一條岔路,往右走就通到真山,往左走就能到浮雲觀,兩條路都不用回來,可以一直往前走。”
“多謝……”
宋遊有些猶疑起來。
一邊是道教名山,一邊是山野小觀。一邊聞名遐邇,一邊本地有名。一邊盛譽在外,一邊有老人說親眼見過仙法。
似乎並不難選。
付了修馬蹄的錢,謝過了老鐵匠,宋遊帶著馬一路往前。
中途又找了幾人問路,起碼從兩人口中都有聽說,那真山雖然名氣在外,號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有厲害的道長在上麵修行,不過要說真正厲害的還得數這山野間的浮雲觀,裡麵道長好比活神仙,既本事高超,又樂於助人。
從上午走到下午,過岔路往左。
半下午時,在路邊停下休息。
還沒見到浮雲觀的影子,倒是這天氣,秋高氣爽,陽光直照,讓宋遊忍不住伸著懶腰。
旁邊有個小山坡。
宋遊左右看了看,便往山坡上走。
走出幾步,停下一回頭,果然見那隻三花貓邁著小碎步跟著自己。見他停下,三花貓都還走出幾步,這才跟著停下來,舉頭看他,一人一貓疑惑對視。
“怎麼不走了?”
“三花娘娘不要跟著我。”
“你去哪裡?”
“彆跟來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