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可名留青史否?”
“陛下說笑,哪個皇帝不名留青史?”
“此刻的大晏版圖遠超以往朝代,百姓人口也為曆代之尊,民生繁盛,亦是曆代之最,再沒有哪個朝代的百姓有本朝過得好了。”皇帝揮著袖子帶著幾分酒氣對道人問道,
“八方來賀,萬國來朝,先生以為,將來可否有後人以千古一帝稱朕?”
“後世之事,在下不知。”道人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冷靜。
“先生也不知曉嗎?”
“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先生說得好!”皇帝笑了,
“不過眼下朕有三樣憂愁與疑惑,卻要請教先生!”
“在下年輕,學識淺薄,不懂政務軍事,怕誤了陛下。”
“先生此言差矣。”皇帝邊走邊說,
“朕登臨寶座數十載,耳邊每日不知要聽到多少聲音,有的對有的錯,有的好有的不好,若是一件大事,更是說什麼的都有,朕豈是那麼容易被誤的?”
“陛下英明。”
“何況國民之事,既可問士大夫,也可問販夫走卒,自然也可問道人仙師,至於如何采用,朕自有計較。”皇帝說道,身上酒氣已散,
“便請先生儘管說來,不必有負擔。”
“陛下請講。”宋遊覺得他說得有理。眼前這位帝王,若是彆人說什麼便信什麼的人,豈能有如今盛世?
自己無論講什麼,也不過在他耳邊多添了一道聲音罷了。最多這道聲音響亮一些。
而他也想聽聽,這位帝王又在憂心什麼,又想與他談些什麼。
“朕之一憂,是如今大晏人口劇增。”
“嗯。”
“換了彆的朝代,自覺得這是好事,換了彆的帝王,坐在朕的位置上,恐怕也覺得這是好事,就是朝中重臣,不少也對此引以為豪,常在外邦使臣麵前吹噓此事。”帝王說著瞄向宋遊,
“不過先生定能知曉,人多是災,長此以往,天下恐將大亂。”
“是。”
“數十年前先生的祖師救了大晏一命,不知此刻,先生可有仙法良策?”
“說來很巧。”宋遊想了想才說。
“怎麼個巧法?”
“在下下山的第二年,曾到栩州安清,安清有一位大妖,有近千年的道行,因多行善事,被當地民眾奉為燕仙,不知陛下可知曉?”
“可是那位大旱之年偷盜官倉存糧救濟百姓的燕仙?”皇帝想也沒想便說了出來。
宋遊不知他是對神鬼長生一道感興趣才知曉此事,還是對天下動靜了如指掌才知曉此事,總之聞言也讚一句:“陛下真乃明君也。”
“不知那位又與此事有何乾係?”
“在下到安清時,燕仙知曉,曾請在下前去做客,又與在下聊及成神之道。”宋遊說道,
“在下當時也想到了陛下此刻心憂之事,念及安清燕仙天生有飛洋過海的本領,見多識廣,又想造福萬民而成就神位,便請安清燕仙去海外尋找良種,也許可解大晏燃眉之急,功德無量。”
“哦!?”皇帝頓時大驚,追問道:“先生知曉海外有良種?”
“隻是猜測。”
“若能找到比東方稻畝產更高的良種,解此危急,朕便替天下百姓謝過先生!”皇帝說著便要行禮。
“陛下萬不可施如此大禮,此時為時尚早,在下也不知燕仙能否尋到。”宋遊說道,
“何況若是尋到,也是燕仙的後輩們跨海苦尋而來,就算要謝也不該謝在下,該謝安清燕仙才是。”
“先生與燕仙,都該謝。”
“若是尋到,便請陛下儘快推廣,好解此急。”宋遊頓了下,
“在下與燕仙說好,他為民謀利,在下則保他功德,若陛下真心想要感謝,便請陛下封賞安清燕仙,此事雖功德無量,卻都是燕仙所為,不可被其他人分了去。”
“朕必遵從!”
“若是沒有尋到,以在下才識,也沒有彆的辦法了,望陛下莫要怪罪才是。”
“先生有心即是大善!”
“多謝陛下。”
“請先生來宮中一敘果是好事,來送先生亦是好事,才短短片刻,便解了朕心中一大憂愁,從此要睡一段時間的好覺了。”皇帝說道,
“不過朕心中還有兩大疑惑。”
“陛下請講。”
“一為北方大患。”皇帝說道,
“連年征戰,塞北人已不敢進犯,西域也趨於安定。不過東北西北之亂非是一朝一代的心疾,而是千百年來每一個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盛世自然相安無事,一旦中原衰敗,他們必定南下席卷,危害朝廷,劫掠百姓,禍亂蒼生。若說把他們打退,不少朝代盛世時期都曾做到,可都隻能治一時,幾年十幾年,無法長久。”
“陛下想打過去?”
“然也!”帝王並未穿著開朝時的龍袍,隻著常服,夜深時分在宮城內邁著隨意的步子,與道人閒談,隻是張口之間,又何止是千萬人的生死存亡,更關乎這片土地後世千百年萬萬人的命運。
也許這一開口,便是曆史中的一顆明珠。
“此時正直盛世,既有國師,又有良將,朕欲派兵,先征塞北,再征西域,隻願在朕有生之年,為後世千千萬萬人掃平北方大患!”年邁皇帝的聲音鏗鏘有力。
道人聽了也不禁眯起眼睛。皇帝所說,自是誇大,不過即使隻保北方百年安寧,也已能稱得上是蓋世奇功了。
“……”此時道人眼中看見的,仿佛已不是深夜的宮廷,而是曆史的一個拐點。
隻感歎一聲,自己又何德何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