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給這一卷作總結的時候了。
一不小心這一卷就寫了一百二十二萬五千字。
是字數最多的一卷。
從一月中旬寫到七月中旬,足足六個月,半年。
導致本書的總字數也突破了三百五十萬字。
不過本書並不以字數來決定劇情走向和什麼時候結束。
所以三百五十萬字並不代表著小說接近尾聲,實際在我心中的故事才剛剛過半呢。
畢竟胡萊和他的夥伴們才第一次參加世界杯,怎麼就可能迅速收尾呢?
那豈不是白瞎了前三卷的鋪陳?
總之大家要有耐心,說來話長,這真的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我力求在這個故事裡把我這些年的思考和想說的話,全都寫出來。
畢竟這對我來說,是我在將近二十年網絡足球小說寫作生涯要給自己一個交代的作品,我不會敷衍了事,也不會為了完本而匆匆爛尾。
哪怕有人說我水,說我寫的囉嗦,我也還是堅持。
因為在我寫完了再回過頭來看,會發現其實那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個世界。
說回第四卷。
先說最近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情節,那就是世界杯最後中國隊33戰平巴西這個結果。
其實在寫世界杯劇情之前,我就一直在猶豫,在苦惱。
那就是我有沒有勇氣詳細的寫一場“失敗”。
這個“失敗”不是某一場比賽,而是這一整段劇情——因為沒有小組出線,沒有產生爽快的最終結果,所以對於讀者來說,這是無效情節,自然就是失敗。
我以前不是沒寫過失敗,畢竟我還沒寫過一個從未輸球的故事。
但以前的我在處理這些失敗劇情的時候,通常會采用一些更新技巧或者寫作技巧來把失敗模糊化,規避掉這個“雷點”。
比如一筆帶過,用較短的篇幅儘量把這事兒揭過,或者直接調時間線,專業就是半年後,主角已經遭遇挫折,準備打臉了。
比如《勝者為王》裡麵常勝從瓦倫西亞轉去執教羅馬,結果在羅馬遭遇滑鐵盧,隻待了半年就被趕出門。我就直接用新聞回顧的方式簡單交代了一下,把描寫重點放在他選擇去拉齊奧打羅馬臉的劇情上。
因為我知道讀者們不喜歡看虐主,他們也清楚虐主其實是為了讓後麵主角打臉回來,屬於欲揚先抑中的“抑”。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為什麼要把筆墨浪費在挫折劇情中給大家添堵呢?反正挫折也不過就是為了給主角製造打臉的理由而已。
那就直接寫反手打臉的部分好了。打臉的理由給到讀者知道就行,不用詳細寫。
這樣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成績也好看。
直到現在,這種處理技巧也是對的,確實是這樣。商業小說嘛。
想當初我寫《冠軍教父》的時候,詳細寫了托尼·唐恩的第一屆歐冠決賽,非常詳細,賽前賽中賽後……然後讓諾丁漢森林代替阿森納,重複了一次2006年歐冠決賽的劇情,輸給巴塞羅那。
我當時這麼寫的時候其實很爽,尤其是最後托尼把銀牌扔給一個小球童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爽爆了……
但是發出來,被讀者罵得狗血淋頭。
罵得有多慘呢?
慘到就連跳舞都看不下去了,跑來我書評區發了一篇長評幫我解釋,為我站台替我說話……
然後他跟著我一起被罵……
彆看現在很多人說《冠軍教父》是最經典的足球小說,但實際上一直到連載結束,對《冠軍教父》的評價都並沒有現在高,在當時是比不上《我們是冠軍》的。這一點我記得很清楚。
小加文的死導致衝超失敗、被解除一線隊主教練職務後竟然沒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而是重回青年隊執教、歐冠決賽遵循曆史的慣性輸給巴塞羅那、和唐的重逢相遇,等於多了一個人知道主角穿越的秘密、突發心臟病強行製造挫折打壓主角、和俱樂部老板決裂離開諾丁漢森林、再腆著臉重回諾丁漢森林……其實有很多劇情在當時都是雷點,爭議不斷——我不是說以現在的網文節奏去評價,而是就在當時的那個網文審美體係下,這些都是不討讀者喜歡的東西。
至於說我水的留言書評那就更多了……
至於《我們是冠軍》就更不用說了,也就是當時大家還算寬容,放到現在,估計光是張俊的那個聖母性格就足夠惡心走很多人……更不要說我竟然還讓楊攀在中國隊和日本對比賽的時候故意輸球,就為了搞死當時的中國足協大領導——想想現實中國足15輸給泰國青年隊,逼迫卡馬喬滾蛋所引發的輿論風波,就知道這個情節是多麼的“劇毒”……
所以寫了十七年足球小說,商業小說,我很清楚哪些東西是雷點,最好不要碰。如果一定要寫,也應該用什麼技巧掩飾過去,儘量降低讀者的不適感。
因此我才在世界杯劇情之前反複猶豫很久:
我究竟敢不敢詳細地寫一場“失敗”?
根據我的經驗,我知道讓中國隊世界杯小組賽出局,是肯定會讓讀者不爽的——是的,這本小說和起點其他的足球小說不一樣,其他足球小說讀者紛紛要求作者不許寫國足,我這本大家卻紛紛要求我寫國足的時候再大膽一些,再yy一些……捂臉。
這當然也說明其實我把書裡的國足寫活了,寫的讓人願意對他們寄予希望了。
這其實對我是一種讚揚。
但同時,也給了我巨大的壓力。
如果我沒讓中國隊小組出線,會不會引來惡評如潮?
當然,雖然有這樣的顧忌,我也沒改變大綱說要讓中國隊小組出線。
在我一開始的設計中,中國隊的第一屆世界杯就是打完小組賽就打道回府的。
我猶豫的的隻是敢不敢,而不是要不要。
寫還是要寫的,而且要詳細寫。
寫一屆注定沒有結果的世界杯。
最起碼表麵上看起來是沒有結果的。
但其實在我心裡,我知道這次世界杯雖然沒有打進淘汰賽,卻並非是毫無意義的失敗。
這一點我在施無垠的述職報告那章就借他的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能夠給未來的國足留下火種,那就算失敗也是值得的。
但怎麼定義這個“失敗”?
就像有讀者說的,打進淘汰賽,然後遇上法國,乾脆利落地輸掉也可以接受。
這種當然是失敗。
隻是我覺得對於中國隊在本書中的世界杯這條主線來說,這樣不算失敗。畢竟第一次參加世界杯,就能打進淘汰賽,而且還是輸給了強大的法國隊,怎麼能算失敗呢?
簡直是一場“光榮的勝利”。
這樣一來,讀者們從情感上來說不會有絲毫覺得可惜的。
因為輸的很正常,就該輸。
我所謂的“失敗”應該就是有遺憾的,讓人覺得不應該這樣,其實應該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點憋氣……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這樣?這不是和讀者對著乾嗎?
我當然不是和讀者對著乾,《禁區之狐》畢竟本質上還是一本爽文啊……
隻是我認為這屆世界杯上的“失敗”對於書中這支國家隊,這些國腳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牽扯到我這本書的主題之一——成長了。
所有人都在成長,胡萊在成長,胡萊爸爸在成長,謝蘭在成長,王光偉、張清歡、陳星佚、羅凱……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都在成長。
利茲城這支小球隊也在成長。
中國隊、中國足球自然更在成長。
在校園篇裡我已經通過校園足球的發展描述了中國足球的改革和成長。
但這還不夠。
落到“國腳”這個群體上,其實是沒有成長的——到目前為止是這樣。
他們隻是一群由個個角色組合而成的群體而已,並沒有形成一種共同意識。
但他們不可能一直這樣,在未來他們勢必是要成長起來的,要有變化。
這正成長不是實力上的成長,而是內心的成長。
陳星佚、張清歡、羅凱、王光偉、夏小宇……他們的實力其實都在增長,內心也在變強。可這是作為“職業球員”,而不是作為“國腳”,兩者是有著很大不同的。
職業球員踢球是為了賺錢,為了自己各式各樣的目標和理想。國腳踢球則是為了更多形而上的東西。
有讀者說讓他們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國隊不能小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覺太容易滿足了,沒有求勝心,提前認輸了,在平局和輸球都是出局的情況下,為什麼不拚一把?
這讓他們覺得這支球隊根本沒有一顆“冠軍之心”,那章標題就像是莫大的諷刺。
我得說這位讀者說的非常對,呈現出來的中國隊確實就是這樣的,也是我希望寫出來的效果——讓你看出這些東西,那說明我寫的還挺好,目的達到了……笑。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本書寫到現在三百五十萬字了,隻有主角胡萊明確地說過他的目標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偉、張清歡、陳星佚、羅凱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來自己在國腳生涯中的目標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萊的野心”裡,我就借用胡萊和張清歡、丁元海三位國腳的對話表現了這種差異。
丁元海覺得這次就算沒進世界杯也沒什麼,反正以胡萊他們的能力,下一屆世界杯預選賽肯定有戲。
但胡萊卻著急,因為再過四年,歡哥就二十八歲了,二十八歲職業生涯正值壯年的歡哥卻隻能第一次參加世界杯,積累經驗。
這不是浪費嗎?
他希望中國隊能夠屆屆參加世界杯,這樣歡哥的天賦才不會被浪費。
他的這個野心嚇住了沒什麼遠大誌向,隻想把眼前比賽踢好的丁元海。
也讓張清歡這個曾經的國內頭號天才失神——因為中國隊次次都能參加世界杯會怎麼樣,就連他都想象不出來。
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想過,沒這個意識。甚至連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
這屆世界杯的中國隊裡那些老球員,諸如江萬慶、姚華升,他們的表現也很出色,我花費了一些筆墨描寫他們的堅持和表現,也描寫了他們在麵對平局的時候的欣喜。
對於他們這些這屆世界杯很可能將就是唯一一屆的老球員來說,中國足球的未來不在他們身上,所以他們成不成長無所謂,他們以後怎麼樣也無所謂。
而現階段的國家隊球員大多數其實和他們一樣,在世界杯上並沒有什麼野心,也沒有胡萊那樣明確的目標說我要拿世界杯冠軍。
他們的想法其實是這樣的——“能參加一次就足夠老子吹一輩子牛逼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能夠33逼平巴西隊就是老子的高光時刻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世界杯不敗我的職業生涯就無怨無悔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張清歡、王光偉他們當然不會隻參加一次世界杯,但他們在這件事情上同樣缺乏自我意識,並不覺得這次小組賽沒出線是失敗,或者他們壓根兒就沒想過要世界杯小組出線。
因為代入到那個世界中去想一想,就會覺得其實以中國隊在這屆世界杯上的表現,已經足夠讓國人感到驕傲。
假設,假設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22戰平哥斯達黎加,11戰平土耳其,33逼平巴西,然後小組出局……那麼請問作為球迷的我們是該罵他們在對巴西的時候最後時刻收縮防守隻想保住平局的做法是提前投降,還是高呼“國足牛逼”?
最後沒出線,肯定會有人覺得遺憾,惋惜是肯定會惋惜。但要說遺憾和惋惜就會轉變為指責這些球員不夠拚、丟人現眼,像有些讀者那樣說很過激的話,認為國足給他們強行喂屎……我覺得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平心而論,這些球員在書中的想法和表現都是正常的——有讀者說在明知道拚一拚就能出線的情況下為什麼不拚?
問題就是球員們不認為他們應該去拚出線資格,他們就滿足於現狀了。
況且客觀上,當時的中國隊已經精疲力儘,最後能夠扳平比分都很不容易了。確實也沒有餘力再去進攻爭取搶一個球——他們僅剩的所有的力氣都隻能拿來防守。
他們沒有拚到最後嗎?他們拚到最後了,隻不過他們沒有再進一步壓榨一下自己,沒有再逼一逼自己。
因為當時的他們對平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並不覺得平局有什麼不好的。
但那些讀者們的批評錯了嗎?
沒有。
畢竟我們是俯瞰他們的上帝,我們有上帝視角,自然知道他們其實是可以去衝擊小組出線的。
而且作為小說讀者,我們對這些被寄予感情的角色有更高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像戰士一樣戰鬥到最後一刻,我們希望他們擁有崇高的目標和追求,我們希望他們能夠代表足球運動中可貴的體育精神……
這沒有任何問題,合情合理,而且也應該這麼要求——畢竟我們看小說就是為了欣賞那些人類中偉大的英雄主義。
所以大家才會在中國隊最後時刻沒有拚死去搏一個出線名額感到不爽。
覺得他們辜負了自己的期待和信任。
他們確實應該這樣,也確實會最終變成這樣。
但不是現在。
因為成長。
他們不是一出場就具備高級趣味、崇高目標、堅定信念、強大執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們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種缺點、曆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屆世界杯中,他們還是懵懵懂懂的,覺得能參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覺得能夠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輩子牛,他們沒有胡萊那樣嚇死人的野心,或者說他們內心其實也不認同胡萊的那個目標。
胡萊肯定也知道,所以他從不拿自己的目標要求彆人——我確實也沒寫過胡萊像個傳教士一樣把自己內心的理想逢人就說,到處勸人和他一起為了中國足球的未來,為了拿到世界杯冠軍去拚吧——因為那是一種道德綁架。
他們在球場上的拚勁,不是因為他們有一種自我覺醒,而隻是因為他們是職業球員,他們有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既然上場就要好好踢。
僅此而已。
而說句難聽的話,就這麼最基本的要求,現實中不少球員都很難做到——不隻是國內球員,世界範圍的球員都是如此——以至於大眾媒體輿論還是會經常宣傳稱讚某某球員的“職業精神”。
說白了,還是那種“好不容易參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麼對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並沒有“我要改變中國足球未來的”的深刻自覺。
所有批評的讀者對他們這支球隊的批評都是對的,因為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低級”的人。
實際上大多數職業球員其實都是這樣的人,並沒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備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遠大目標。
彆說球員們了,就連書中的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們也都還沒有這樣的自覺,通過洪仁傑的口,我表達出來中國足協的態度就是“下一屆要是還能打進世界杯決賽圈就好了”……就是說中國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標也僅僅隻是還能再參加世界杯。
當然,其實也沒錯,畢竟此前的中國足球連參加一次世界杯都幾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們突然就爆發出野心——這一點其實他們不如鄰國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們的格局其實也是小的。
也因此無論是現實裡還是書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了亞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書中的中國足球經曆了改革,發生了變化,但有些東西也確實沒那麼容易轉變過來。我也不想寫個一場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麵,各方麵都無可挑剔的完美足協出來。
如果有讀者說“我就沒覺得你說的這些東西,我看這段劇情的時候覺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沒錯,很好的。
因為如果真的是融入這個書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書裡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麼當然會覺得這個表現和成績很好,足夠滿意。
我之所以沒有在世界杯劇情中拚命鋪墊最後他們小組出不了線,勾起讀者的亢奮情緒之後還沒有以“上帝”視角來點評,為小組三連平無法出現的結果給讀者做心理建設……其實就是為了不打斷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甚至包括我為什麼事無巨細地寫這三場比賽,當做是文字版比賽直播那樣寫,把一些既沒有產生進球,也不是比賽轉折的片段寫出來……這都是為了讓讀者看小說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屆真正的世界杯比賽那樣的感覺。
所以看見大家的書評區、本章說裡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現實裡大家費心費力給國足在四十強賽裡算分那樣?
我想大家能夠有這樣的反應,說明我是真的把這支球隊寫真實了,寫的讓大家願意接受他們,願意為他們在世界杯中的命運感到既擔心又期待。
關於對能否小組出線的爭論和不同意見,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現在看來,其實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國隊最後沒拚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覺得以中國隊的能耐,能夠33逼平巴西隊已經心滿意足。
不同角度的人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於對這個世界的自我不同認知。
而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哪怕是存在於書中。
再說回到小說本身,繼續說說我的種種伏筆和隱喻:
書裡我把那個足球取名叫做“冠軍之心”,還讓賀峰專門解釋了這個名字的含義,是為了稱讚他們有一顆冠軍之心嗎?
不,是因為之前的這群人並沒有一顆冠軍之心!
他們需要這顆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為“冠軍之心”的足球給了胡萊,也是給中國隊一顆“冠軍之心”——這是我留在書中的隱喻。
就像是一個行屍走肉一般的軀殼中,被注入靈魂,放入心臟,他們從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來完成蛻變和……成長。
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