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流程。
斐潛之前在後世,看到『流程』二字便是有些反感,但是等他坐上了這個位置之後,就覺得有些事情確實需要流程。
當然,流程不是代表著死板,就像是司馬懿做的一樣,雖然說大理寺的主要職責並非是接受一般百姓的訴訟案件,但是當那些『難民』出現在大理寺門前的時候,司馬懿第一時間就接受了下來。
因為司馬懿也是頭一次碰見這樣的事件,以至於在應對的整個過程中也算不上是十分的完美,同時司馬懿也沒有及時的聯絡其他的機構進行多單位的協同,隻是在次日之後才找到有聞司,但是至少司馬懿沒有像是後世的一些機構,動不動就以『流程』來推諉,來回踢皮球。
這種民間的訴訟,大理寺可以不管的,但是司馬懿攬下了事情,並且是切實的去尋求解決的方式,但是在整個的過程當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既然有問題,那麼斐潛自然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流程』的問題。
斐潛召集了將軍府的官吏,進行了一次擴大的會議。
像這種擴大的會議,斐潛一般都不做商議,隻是告知。人越多,便是越難商議,畢竟眾口難調。
斐潛根據此次的『難民告狀』之事,表示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各機構的協調。
就拿這一次的大理寺接到了訴狀,但是調查的力量大理寺是欠缺的,需要有聞司支持,調查出來了有什麼嫌犯,需要緝拿,可能又需要巡檢處,亦或是軍中支援。
針對這種情況,斐潛下令組建將軍府協調處,調蒲子縣令王淩至長安作為文秘,負責尚書台,參律院,大理寺,百醫館,直尹監等偏向於文檔方麵的快速協調,另以黃旭為武秘,負責對於有聞司,巡檢處,百人以下的軍事調動的快速協調。文武之下各有負責協調的佐吏使員不等。
協調處的整體人數限製在二十人左右,以此來解決各家機構一方麵需要其他機構的協助,另外一方麵又覺得事情可能不是很大,不好麻煩斐潛出麵的問題。這個情況在此次事件表現得很明顯。如果說有聞司和巡檢處早一點介入,關於市坊之內的傳聞就不會發酵得如此厲害。
地方越大,機構就自然越多,需要協調的工作就越加複雜。
縣城之中可能沒有什麼好協調的,反正都找縣令,不行就去找縣丞,再不行去找縣尉,反正都能找到有人出麵,但是州郡就開始會有這個協調的問題了。
就像是後世什麼片區,這個片區裡麵的事情就是這個片區的,彆管是小孩上學還是追捕賊人,過了這個橋,這個路,就是另外的片區了,就不合法了,就越區了……
因為找不到協調的地方,明明就住在這個小學的隔壁,天天能聽到小學裡麵的讀書聲,但是因為戶口不在這個學區,所以必須要天天跑十幾裡外,去上戶口所在地的那個小學。
因為找不到協調的地方,即便是明知道再追幾步就能抓到賊人,但是後麵要上報手續,要領導簽字,要寫一大堆的報告,要證明自己不是故意越區執法,所以乾脆就不追了。
有些事情明明隻要協調一下,就解決了。那麼為什麼不肯協調呢?因為要寫報告,要出公文,要走好幾個部門,是屬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自然就沒有人會願意主動去做了。
找這個機構,這個機構說不歸我管,找那個機構,那個機構說不歸我管,但是實際上是不是完全不能做,不可協調?
並不是。
為了救洋丁丁,便是有院書記,院長,副院長親自督陣協調,迅速上報市衛委調配兩個醫院的主任醫師,組建團隊專家會診,一場超級重大的『危機』,不就是順利解決了麼?
而至於什麼其他傷患,比如腿傷的,哮喘的,若是不帶『洋』字的那種,那就沒辦法了,保護不了,更協調不了,因為院長什麼的都忙著要去保護帶『洋』字的人,為打贏『保衛戰』流血流汗,儘心儘力,實在是沒有多餘的力量來做其餘的一些『繁瑣小事』了。
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要看到丁丁醫院某些人技術的強大,也需要看到丁丁醫院某些人內心的弱小。
階級矛盾是無法避免的,有人有利益,就肯定是有人多,有人少,或是有人不管多少都覺得自己少,這就肯定有矛盾,而作為統治階級,在享受了更多的利益的同時,就是為了處理和協調這些矛盾的,而不是懼怕和推諉,亦或是明目張膽的歪著屁股。
周之所以能立,是因為上古部落的結構崩塌了,需要新的體係。
漢之所以能立,是因為從舊貴族的勢力倒塌了,華夏需要新的領導者。
國是如此,士族也是一樣。
從公卿到士族,這本身也是一種時代的變化。
如今漢朝整體機構崩塌,中央和州郡產生了問題,那就說明需要新的行政體製,新的模式去適應時代的需求。
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可能一步到胃。
該走的路還是要走,該改變的觀念,依舊需要一定的時間。
對於士族大戶來說,家族人口眾多,自然會有有一些人品行好,一些人則是品行壞,這都很正常。就即便是不談士族,就算是普通人家,就在同樣的階級裡麵,都是一般的街坊鄰居之中,也會有這戶人家去欺負那戶人家的情況出現。
因為覺得『難民』是弱者,有了同情弱者的同理心,立場就偏向於這些『難民』也同樣很正常,這些都不需要特彆的強調,亦或是糾正,隻不過需要的是在事件發生的時候,能夠有效的進行處理,這對於大多數的百姓來說,就已經是足夠了。
這個協調處並不直接指揮各個機構,隻是作為中間的橋梁,也就是省去了公文流轉的時間,在急切需要協作的時候,可以先協調合作,再出後續的公文備檔。
等蒲子縣令回長安之後,就先搭建起來試運行一段時間,然後空缺的蒲子縣令,則是暫時有縣丞代理職務,並將此空缺公示,在今秋吏員專場的內部晉升考試當中,擇優而任之。
斐潛這樣的安排,眾人都沒有什麼意見。
就像是斐潛所言的那樣,其實各個機構都有一些需要其他機構協調處理的事項,之前這個事情都是上報給尚書台的龐統,可是現在龐統告假調休,所以需要協調的工作就變成了直接要找斐潛,這就讓一些人會猶豫一下。
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打攪斐潛呢?
這樣的小事就去找驃騎,會不會顯得自己有些無能?
甚至還會想著說去打探一下驃騎今天心情怎樣,如果萬一驃騎今天心情不好,自己貿然前去豈不是觸黴頭了?
諸如此類。
然後事情就耽擱了。
大理寺司馬懿的這一次事件,也就類似是如此,等到發現事情已經變大,不得不再去找有聞司的時候,其實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處理時機。所以如果說有這樣一些相對居中,並且隻是負責溝通協調的小機構,可以直接幫忙將各個機構對接起來,協同處理一些事項,而不需要事事請示然後再下公文流轉,當然就要好很多。
當然,這個協調處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說一個機構找另外一個機構,要求幫忙,但是另外那個機構也正在忙,人手本身不足,又要怎麼辦等等,就需要製定更加詳細一些的規則,甚至需要不時的進行各個機構負責人的研討和溝通等等。
其實在封建王朝之中,很多時候各地各機構都需要這樣的協調的,而在很多時候,這種協調人員都是不確定的,由帝王,或是主要的政務負責人進行指派,組建臨時性的協調小組,因事定人,事畢解散。
這樣的臨時性協調小組,有靈活多變,也不必定員定崗等等的好處,但是在封建王朝之中,也有很多的壞處。比如因為臨時抽調完全不熟悉情況,亦或是反正完事就解散,那麼重點就是如何『完事』,而不是將事如何『做好』等等。
斐潛現在的安排,就是定下來一個機構,有專人是負責協調的事項,這雖然說等同於將尚書台的職能又裁出了一部分,但是這個機構是側重於臨時突發的協調工作,其實對尚書台的職能影響不是太大。
所以眾人對於這個事情,並沒有什麼意見。
而斐潛所提及的第二個問題,就和所有的官吏都有聯係了……
所有官吏,要以譙並之事為戒,進行為期一年的『自查自糾』!
所有在長安的官吏,在知曉這個事情之後,都開始痛恨起譙氏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