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經有些昏暗了,萬物不再是分明的,清晰的,各個的輪廓都因為光線的原因顯得有些模糊起來,色彩也逐漸的在向灰黑靠攏……
很像現在斐潛所處的情形。
平心而論,賈衢認為斐潛方才對待衛望的做法已經是做的很好了,但是……
有可能衛望本身就奔著退而求其次的目標來的,當然若是斐潛傻乎乎的將莊園接手過去,那麼對於衛望來說就更好了。
雖然不確定衛氏會不會像後世的那些讚助商們在各個角落拚死命的打上各種ogo,但是如此一來,衛氏至少就會在學子麵前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也就是等於收獲了名望。
讓侍女們將桌碗撤下之後,點起了蠟燭,又上了些茶湯,斐潛看了看賈衢,問道:“關於此事,梁道你怎麼看?”
沒想到賈衢並沒有過多的講關於衛望的事情,或許是覺得斐潛應該心裡有數,所以說道:“這個……就要看主公主要欲授今經還是古經了……”
嗯?
此言何解?
難道說……
“梁道此言,莫非衛氏以今經為主?不是以《歸藏》相傳麼?”斐潛有些疑惑,衛氏不是以易經傳家麼,家中不是藏有三卷的殘章?
賈衢點了點頭,說道:“雖然是有《歸藏》,但是衛家卻是以《京氏易》為主……”
這就難怪了。
斐潛點了點頭,大體上明白了一些。
易經可以說是談到古代人思考哲學的宇宙萬物的源頭,發展的過程當中易經也幾度變化,最早是《連山》至夏而亡,然後是《歸藏》至商而佚,隻有周文王存下的比較完整的《周易》,此時稱《易》,但並不是經。
因為上古文字隱晦難懂,所以在春秋時期,孔子和其弟子創作了《十翼》,即《易傳》,來解讀《易》,至此將《易》和《易傳》合二為一,才被稱之為《易經》,正式的成為儒家必須學習的一部經典。
後來秦火過後,田氏成為了漢初傳易第一人,後來又有了焦氏與費氏兩家,並在其後延伸出十三家,其中施、孟、梁丘三家《易》學在十三家中是最具影響力的,除此之外還有京氏易學……
而京氏易學源於焦氏,屬於側重於卜筮。
但是有意思的是,為了標新立異,這些研究易經的人,不約而同的對於《易》的理解摻雜進去了自己的看法,開始進行各種……
注解,嗯,甚至是……
曲解。
簡單來說,就比如像斐潛當時去荊襄遊學的時候,在大易學家荀爽的荀家彆館之內聽聞了荀彧的一場“四德之說”,便也可以視之為對於易的一種注解。
然荀彧多少還算是正麵的解釋,但是京氏易則是多是以卜筮來測卦象,並以此來進行解釋,嗯,這樣導致……
嗯,大家都懂……
“梁道,你認為是今經好,還是古經好?”斐潛問道。
“這個……”賈衢略有些猶豫,畢竟他自己又不是什麼經學大師,怎麼好擅自評論?
斐潛笑笑,說道:“嗯,我們就當作閒聊,隨便說說,梁道無需顧慮。”
賈衢點點頭,然後斟酌了一下,說道:“秦火之過,法家之罪也。古經殘缺,今經縫補,此乃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