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點,艦上的廣播再次響起,通知除了在崗人員外的所有人到甲板上集合。
9點30分,隨著莊嚴的國歌響起,4名護旗手手持國旗緩緩走廊,艦上全體官兵舉起右手,艦艇指揮員的領讀下,開始了莊嚴的宣誓儀式——
“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遵守紀律,保持警惕;嚴守秘密,戰勝困難,恪儘職守,努力工作,圓滿完成護航任務!”
這就是護航編隊官兵的任務與承諾。
三條艦艇,將近八百名海軍官兵,在編隊即將駛離祖國海疆之際宣讀著同一個誓言。
站在方陣中的李正那一刻忽然有種恍惚的感覺,時光似乎穿越了無數的年月,重回那個華夏文明在這片海洋上的輝煌與屈辱的時代,那一幕幕在曆史教科書上的畫麵閃現過腦海……
鄭和下西洋……
甲午海戰……
74年西沙海戰……
那一刻,李正仿佛看到了那些前輩們栩栩如生的影像出現在眼前,他們好奇地又驚訝地,欣慰地又自豪地看著這支現代化的人民海軍。
國際上習慣性把近岸防禦性海軍稱作“黃水海軍”,把近海遊弋型海軍成為“綠水海軍”,而把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海軍成為“藍水海軍”。
擁抱深藍是每一個國家海軍的夢想。
曾經,建國後的數十年時間裡,在浩瀚的大洋中看不到中國海軍的片帆隻影。
曾經,我們連在自己南海九段線內的海疆都要依靠落後的魚雷艇去維護自己的尊嚴。
到了近年來,以現代化新型驅逐艦為代表的人名海軍現代化戰艦,頻頻劃開大洋上的浪花,駛向遠洋,挺進深藍。
80年5月,我們的第一支艦隊出現在太平洋上,但那隻不過是去完成運載火箭發射保障任務而已。
那時候,世界各國包括鷹醬在內的國家都用一種驚訝的目光看著這群篳路藍縷的海軍人。
當時的鷹醬大使對某海軍基地首長說:“你們解決了海上補給的問題,終於可以訪問我們國家了。”
那是一次邀請,但也是令人心酸的邀請。
那時候的海軍,要去出訪甚至連海上補給都問題都剛剛解決。
也難怪在海軍節電視節目上提及海軍發展曆程,提到如今下餃子一樣的大驅和航母會潸然淚下淚灑當場,哽咽說我們是受了多少窩囊氣,才走到今天啊!
他為什麼哭?
自從清末以來,中國多次遭遇來自海上的入侵,因此清朝人稱呼歐洲人為西洋人,日本為東洋人。
從鴉片戰爭開始,侵略者一次又一次依靠堅船利炮給中國人民帶來災難。鴉片戰爭英國艦隊攻破廣州,連總督都被送到印度當俘虜,中法之戰中國不敗而敗,艦隊也是被法國團滅,而甲午一戰的失敗,更是讓中國陷入深淵。
海軍是中國的海上堡壘,海軍的失敗關係著中國的國運。中國人民因為國家的貧弱和海軍的衰敗承受了太多的苦難。
北洋水師由於清末以來,中國國家貧弱,我們不會造艦艇,更沒錢買艦艇。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海軍更是薄弱,為了阻止日寇沿長江進犯,不得已炸商船堵塞江口,無可奈何無能為力。
渡江戰役我們人民解放軍更是依靠木板船打了勝仗,而到了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後,國家一貧如洗,人民海軍的經費和技術條件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