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的這些坦克是按照一戰末期,法國的夏爾2c型重坦為藍本改進設計的(相關信息見1392章,評論裡有圖和情況簡介)。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現代的設計理念更加成熟,而且,明末這個時代不需要太重的裝甲。
而這個時代的道路情況也比一戰時的西歐更加糟糕。如果車體太重,走不了大多數的道路,那也沒用的。上不去戰場的戰車,和沒有也差不多。
楊凡假托非洲那邊的情況特殊,給出的數據要求。所以,圖拉那邊的設計局,做了大膽的革新和改進。
坦克雖然很大,但重量大大減輕。這樣可以增加通過性,特彆是減緩磨損履帶。
坦克能否運動,主要受到兩個條件的限製。一是動力條件,二是地麵條件。
動力條件就是指,發動機給坦克通過地麵所必須的力量,沒有這個力量,主動輪就轉不動。楊凡的蒸汽動力,目前是動力足夠的,畢竟堆砌了四格動力包。
地麵條件則是指,主動輪傳給履帶的力,必須由地麵一個反作用力(即使坦克運動的牽引力)才能實現。這個楊凡也沒有辦法,道路條件就這樣。
當牽引力和行駛阻力相等時,坦克就作等速運動。當牽引力大於行駛阻力時,坦克就加速行駛。當牽引力小於行駛阻力時,坦克則減速行駛。
履帶是坦克最大的耗材。履帶是有壽命的。
坦克這東西其實,壽命不長,平時儘量用拖車運輸,好把寶貴的摩托小時,用在戰場上。畢竟這麼重的大家夥,全靠粗暴動力輸出運動。磨損極大。
平時我們開家用轎車一般也就十個油左右。日係車可能六七個油,就是保時捷市區路況25個油也足夠了。可是,坦克一百公裡,跑出去幾百個油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完全是發動機和傳動係統在粗暴做功。
楊凡的蒸汽坦克也一樣,但是,目前他的卡車可運不了坦克。隻能靠坦克自己行軍。
坦克履帶的壽命通常在3000公裡到6500公裡之間。
坦克履帶的壽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其材質、設計、使用條件以及地麵因素。楊凡道不用操心這個,圖拉那邊都是用的現代技術,這些肯定都過關。
掛膠履帶由於其橡膠的緩衝作用,通常比傳統的鋼質履帶更大的抓地力和摩擦力,同時在行進過程中產生的噪音也較小,提高了坦克乘員的舒適性。
楊凡的不缺橡膠,所以這些履帶都是掛膠履帶。
要不然,就明末這種爛路,坦克開過去,路就毀了。然而,掛膠履帶的壽命通常較短,一般在3000公裡左右,而鋼質履帶的壽命最高可以達到8000公裡。
坦克履帶的使用壽命還受到坦克使用效能的設計控製。
例如,世界多數國家的坦克履帶,實際使用壽命通常在1600至1800千米,而發動機和懸架的使用壽命可以控製在公裡左右,這意味著在跑廢了10條履帶後,才會對發動機和懸架進行大修。
此外,坦克履帶的磨損速度也受到地麵因素的影響,如在石質路麵磨損更快,而在平原泥土質路麵磨損則更慢。楊凡要是把坦克用火車運到西北戰場去,那裡都是石頭灘,坦克的機械磨損和履帶壽命會急速下降的。
總的來說,坦克履帶的壽命不僅取決於其材質和設計,還受到使用條件、地麵因素以及坦克設計和使用策略的影響。
北塘口到京城大概有二百多公裡,算上機動和繞行的,三百公裡也足夠了。綜合下來,楊凡的履帶用一千公裡肯定沒問題。車體的外側,每一輛坦克都有八條履帶固定卡在車體裝甲外。
這樣是學習二戰的坦克,既可以方便攜帶備用的履帶,也可以增加些裝甲厚度。這樣四對備用,加上車體的,可以跑五千公裡沒問題。楊凡心裡算計,估計五千公裡打完這一仗也差不多了。
北塘口的附近都是鹽堿地。正好用來練車。五百人的坦克手營,熱火朝天的開始訓練駕駛這些大家夥。
楊凡沒精力管這邊的情況。就是田自立這小子現在搞了一個育種研究所,把楊凡傳送過來的幾種吃鹽植物,在這裡種植,做實驗。他目前主要精力在改良水稻和小麥的育種上。改進鹽堿地也是附帶做的研究。
楊凡早在海參崴就培訓了五百名拖拉機駕駛員。蒸汽履帶式拖拉機的操縱方式和這些蒸汽坦克也差不多。都是兩個操縱杆,一個油門,一個變速箱。就是多了司爐工,不停的填煤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