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城即皇城,周長五裡,南麵三門,東、西、北三麵各僅一門,東西門之間有一橫街,街南為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街北為皇帝居住生活區域。
不過這宮城因繼承了後周舊都,故而規模較小。
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
雍熙三年,又“欲廣宮城,詔殿前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罷”。
因而隻作為皇城而論,這宮城稍顯小了,及至宋徽宗時在宮城外北部營建延福新宮,以作為宮城的延伸與擴大,才在事實上再次擴建。
當然時移世易,也不可同日而語。
趙恒時不管官僚、民間如何,好歹皇帝講究個節儉風尚,等到了趙佶時,那便是完全的享樂主義了。
其後妃、子嗣數目更是相差甚大,若皇宮不大一些,如何能夠容納?
裡城,又名舊城,即唐時汴州舊城,周長二十裡,除東麵兩門外,其餘三麵各三門。
而李勇他們一行到來時,首先見到的自是外城,周長約五十裡,城高四丈,城樓建築宏偉壯麗。
城外還有一道護城濠,名為護龍河,三倍於汴河之寬。
這外城南麵有三門,東麵兩門,北麵四門,西麵三門,另有水門六座。
李勇一行乘船而來,正是過東南角一水門而入,及至靠岸,先有城衛搜檢,要確定他們的身份。
不過李勇一道聖旨,便將他們的意圖都打了回去。
當然,之後還需轉告上官,確認一番確有其事,才有人來將他們帶去驛館暫居。
東京僅接待外國使者和來賓的館驛,就有都亭驛、都亭西驛、來遠驛、懷遠驛、班荊驛、禮賓院、同文館、瞻雲館,其中專門接待遼國的都亭驛,有房五百二十五間,為此時最大的館驛。
而接待各地來的官員則有各接待院,李勇雖無官身,那位船上隨行的管事,也隻是節度府的一個幕僚,但他們各有聖旨和帶著節度府官印的官文在手,還是能住進去的。
不過以接待院的規模,不足以同時住下這麼多人,單是李勇這一行十幾個人就不好安排,節度府那邊倒是隻有管事與兩位副手跟著,其餘人自在碼頭上自行安置就是了。
所以最後,李勇他們乾脆還是到外麵另尋他處居住。
要出去住也就大家一起出去,不然分開了來來回回也不方便。
好在是東京此地,無錢寸步難行,但是有錢卻還是能有許多便利的。
李勇現在這身上彆的不多,就是錢多,而且按他本來的計劃,也是打算在東京暫居下來,肯定是要置辦產業的。
當然,短時間的話,還是旅店最好,之後可以慢慢再找地方。
這旅店也有官營、私營之彆,李勇他們使了點錢從驛館的接待小吏那裡探得了如今東京城內一個口碑較好的私營旅店,名為“高家堡pu)”的,就打算先到那裡安頓下來。
然後等著驛館這邊的回信,看皇帝那邊何時得安排他進宮去。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