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第四人,匡章,統帥100。”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將匡章,雖然匡章一生中打的仗並不多,隻有“桑丘之戰”、“滅燕之戰”、“垂沙之戰”、“函穀關之戰”四個,但都是改變當時戰國格局的名役。
且這四大戰役,充分證明匡章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而且還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之一。
而且,作為戰國時期唯一攻破函穀關的戰國名將,又迫使秦國退還河外之地。縱觀戰國時代,能迫使秦作如此讓步的,少之又少。
桑丘之戰,為了擊敗山東六國中最大的勁敵齊,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並在桑丘同匡章率領的齊軍相遇。
匡章深知,秦國孤軍深入,唯恐魏、韓在背後截斷它的歸路,所以隻能虛張聲勢威脅齊軍,但實際上卻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正是利用秦軍進退維穀的矛盾心理,匡章連番設計,在數次派人出使秦軍大營,聲稱要協商停戰協議同時,卻借機變更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使其混雜到秦軍當中做內應。
僵持半年之久後,匡章突襲秦軍,並在內應的協助下重創對手。此戰過後,秦惠文王被迫向齊威王稱臣“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見《戰國策·卷八》),使得齊國的威望遠超其他各國。
滅燕之戰,“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結果匡章兵不血刃,僅用五十多天就占領了燕國全境,將子之、燕王噲統統殺死。燕國雖於不久後複國,但其實力卻大為削弱,齊國日強。
垂沙之戰,齊宣王與魏、韓兩國組成聯軍,在匡章統一指揮下大舉南征,與楚國大將唐眜對峙於方城。經過六個多月的對峙,楚軍放鬆警惕,齊魏韓三國聯軍悄然渡河,奇襲楚軍,斬殺楚軍統帥唐昧,取得了垂沙之戰的勝利。
函穀關之戰,在“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策動下,齊國聯合魏韓發起攻秦之戰,統帥自然還是匡章。
已經久經沙場的匡章自然懂得進攻函穀關的困難性,因此他並沒有采取立刻進攻的態勢,而是在城下紮營建寨,跟秦國打起了持久戰,其時間長達3年之久。
在此期間,匡章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直派間諜刺探秦軍的情報,收集對手的動態,尋找戰機。在得知秦國抽調部分函穀關兵力南下侵奪楚國的土地時,他立刻發動對函穀關的進攻。
由於雙方僵持日久,守城秦軍的警惕性早已鬆懈,絕沒想到聯軍會在此時發動進攻,因此一戰便被擊潰,函穀關也被攻克,這是函穀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聯軍攻破。
“叮,第五人,李光弼,統帥100。”
李光弼,他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為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他雖名氣不如郭子儀大,但其軍事才能卻尚在郭子儀之上。李光弼足智多謀,在其戎馬生涯中,善於出奇製勝,以少勝多,且其治軍威嚴而有方。其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
李光弼於太原之戰中,巧用地道戰,以一萬老弱病殘大敗史思明十萬大軍,斬首七萬,成為安史之亂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在《舊唐書·李光弼傳》認為,即使是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這句評價的意思是指,凡是談到用兵的大將,就算孫武、吳起、韓信、白起這些世間名將,比起李光弼來,也是有些汗顏的。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興的功臣,可以說唐朝要是沒有他們兩人,可能安史之亂就真的將其終結了,好在有兩人的存在,唐朝才能夠延續下去,兩人的軍事天賦以及戰略眼光,就算放眼整個唐朝曆史,也名列前茅。
可就是這麼優秀的兩位中興名將,最終結局卻截然不同,李光弼在安史之亂結束後一年多就抑鬱而終,郭子儀卻一直活到84歲得以善終。
李光弼之所以會落得淒涼結局,其實主要就是因為自己的胸襟以及格局不及郭子儀,李光弼把自己的前途和權力看得太重要了,為了這些東西,寧願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就直接導致下屬離開他,也就是因為對前途和自身的擔憂,李光弼才會抑鬱而終。
反觀郭子儀,將這一切看得很淡,國家需要自己,自己就出現,國家不需要自己,就回家養老,不為世俗之事牽絆,一心隻為國家考慮,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企及的!
“係統,去掉蚩尤與李光弼,在剩下的匡章、李牧、韓信這三個人之中進行召喚!”
五個召喚候選人之中,蚩尤、匡章與李光弼這三個人的基礎統帥都是100,比之李牧要差上一點,比起韓信來就要差的多了。
因此,肯定是要在蚩尤、匡章與李光弼這三個人之中,選兩個進行刪除的。
而蚩尤、匡章與李光弼這三個人之中,如果光從本身質量上來說,顯然是蚩尤的優勢更大一點,除了在統帥上達到了神級,在武力上也達到了神級。
隻不過,蚩尤要真的召喚出來的話,同樣也是個麻煩事兒,這位大佬連軒轅黃帝都不服,想讓他乖乖聽命領兵打仗,這件事可不容易。有些人,注定是那種不肯屈從於人下的主兒!
或者說,有些人如果真的屈於從於其他人之下了,那他們還算是他們嗎?或許更像是頂著那個名字的外殼罷了!
而匡章、李牧、韓信這三個人之中,王羽至於中意的肯定還是韓信了。
統帥這一項最高的能力值也才是105點的滿值,可韓信卻已經高達104點,僅僅隻差那麼最後的一點,就可以說得上是一句當之無愧的滿級大佬了。
“叮,恭喜宿主獲得韓信……”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