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王羽並不缺謀士。
隻不過,他手底下的謀士,如果僅僅隻是當一個謀士的話,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像他最早期的謀士,從三王之亂剛開始就跟隨他的高,再比如說,如今的河北道刺史管仲,又或者是東夷國相諸葛亮,他們難道不是厲害的謀士嗎?
他們非但是厲害的謀士,而且還是一個時代的翹楚人物。
隻不過,他們除了是一個謀士之外,更加是一個政治家。
再往下說,荀,同樣也是一個厲害的謀士,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可是,同樣,他同樣更加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一個謀士,或者是一個將領,他們的價值永遠不能和一個政治家相比。不管是謀士,或者是將領,他們如果要實現一些東西,都是必須背後有一個政治家來進行兜底的。
正是因為,高、管仲、諸葛亮、荀這些厲害的謀士,都外出在外,把握地方大權,導致王羽身邊真正可堪大用的,其實始終也就一直以來隻有那麼幾個。
尤其是,這其中,還有賈詡這種向來是出工不出力的。當然,就算是他出力,他的建議,從來都不是王羽的首選。
他要是像個正經人提建議的話,很難超過張賓或者是姚廣孝這樣的,除非是他發揮出自己的特色來。但他要是發揮自己特色的話,那麼,以他毒士的風格,那些手段都是最後才能夠動用的。
“叮,第一人,俾斯麥,智力101。”
嘶!
第一個,就來了一個頂尖的人物!
當然,能夠成為神級人才的,都是頂尖的人物!
可是,這一位,分明是頂尖人物之中的頂尖人物!
在19世紀的後半期,歐洲大陸上崛起了一位被譽為“鐵血宰相”的政治家。他就是奧托馮俾斯麥,德意誌帝國的首任宰相。
那個時候,德意誌地區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共有39個獨立的邦國。俾斯麥認為,德國的統一是民族複興的必經之路。
為此,他提出了“鐵血政策”,即通過戰爭手段實現德國的統一。在他的領導下,德國實現了統一,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為了實現統一,俾斯麥領導普魯士先後進行了三次王朝戰爭。
首先是1864年的普丹戰爭,普魯士和奧地利聯手擊敗丹麥,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並入普魯士。
接著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將德意誌邦聯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後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戰勝法國,成功建立了德意誌帝國。
而在俾斯麥三次王朝戰爭期間,其實戰爭的過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在普奧戰爭期間,俾斯麥居然可以利用外交手段,阻斷其他國家對奧地利的支持,可見他的政治手腕有多麼強大。
戰敗奧地利以後,俾斯麥並沒有窮追不舍,他選擇與之和談。因為滅亡奧地利隻是其次,而統一德國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見,俾斯麥以鐵血宰相的身份執政期間,其實一直都是以政治手腕來達成德國統一的目的,而不僅僅是依靠所謂的軍事力量。(www.101novel.com)